【解说】勿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学生唯一的信息发布者,教室是学生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应该“下岗”,一种沟通课堂内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涸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如何沟通课堂内外,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呢?首先,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学习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其次,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要引导学生对于各种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第三,综合性学习要突出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与研究的过程。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以下设计仅供参考:
──现场展示剪纸、泥塑等手工制作的过程,并作相应的制作介绍。
──拍摄本地自然、历史或者人文景观照片或录像,作介绍或谈感受。
──录音采访当地的知名人物,整理录音材料,写人物专访。
──选编或从网上下载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展示交流。
──围绕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如美伊战争,非典流行等问题。
──成立文学社,编辑校报或班报。
──调查当地下岗工人的再就业情况,召开班级交流会或者年级交流会。
──利用休息日,到街头卖报,体验挣钱的艰辛。然后写成文章,共同交流。
【案例】《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的教学流程
一、巧于设问,引发探究
第一课时,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方博士说:‘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荒!’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怎么会缺水呢?”
学生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地读书,很快便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第二,水污染十分严重。
“淡水资源是怎样有限的?水污染又是如何严重的?你们能不能拿出具体的资料和事例来证明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渴望探究的欲望被点燃。
二、针对问题,开展探究
经过师生讨论,结合学生实际,全班划分为两组──“资料查询”和“社会采访”。“资料查询”组,重点通过查阅书刊、报纸,上网、看录像等途径搜集资料来证明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污染的严重。教师列出有关参考书目和同坎。“社会采访”组,在家长的协助下,分头采访环保局、自来水公司和城镇居民,亲身体验生活,感受水污染的状况。(注意事项:采访前有准备,采访时有礼貌,来访后写报告。报告提纲为:a.采访对象。b.采访时间、地点、内容。C.采访结论。)布置任务,要求一周内完成,下周分组交流。第一课时结束。
三、组织交流,分享“成果”
第二课时,教师组织、引导,按“查询”和“采访”两组,交流汇报,彼此分享探究成果。
1.查询结果总汇
学生甲:地球的表面积75%被水覆盖,其中,海洋的面积占72%,湖泊、河流伪淡水仅占3%。这3%的淡水又有2%分布在南北两极的冰川和高山积雪中。可供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淡水总量的0.01%。(见《中华百科全书》《小学生数学报》《中学地理》等)
2.来访结果总汇
A组在家长的协助下,采访了市环保局有关人员,剪辑了一段录像,首先展示了世界上20个无水地区的状况;总面积达51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欧洲之大。它们靠天吃水。
进口饮水……接着又播放了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等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状况,七大水系752个监测重点断面中V类和劣V类水质占528%。后来又播放了
1998年1月4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等造纸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一度造成徐州自来水公司水源突然恶化,市区40万居民饮水困难,市区18家大型企业被迫停产的恶性事故……
B组展示了采访照片,播放了采访录音。一位年逾花甲的退休工人用一首民谣讲述着家乡小河的巨变:“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也还可爱,80年代鱼虾断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3.师生对话
师:翔实的资料,铁的事实,让我们触目惊心。水资源如此匮乏,水污染如此严重,面对现实,难道我们只能坐以待毙?
生1: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办成小报,将汇集的图片资料做成展板,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进行一次“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义务宣传。
师:我将以自愿者的身份加入你们的行列!
生2: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淘米水洗菜,用洗菜水浇花,用洗澡水冲刷马桶。
师:我想只要努力,每一个家庭都能做到。
生3:我将来要开发冰川、淡化海水,我还要利用纳米科技,处理污水……
师:有志者事竟成!
生4:我准备给全国人大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
师:有气魄!
(孙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