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学校德育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之中,我曾努力尝试把德育融入地理教学,让地理课堂盛开德育之花,从而使我的地理教学渐入佳境。
地理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它的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更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如《中国地理》学习了祖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学习了我国人口与气候,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与民族政策;学习了祖国复杂的地形、气候与湖泊、河流,学生可真切地领会到祖国的博大精深,并由衷地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总之,《中国地理》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
教学的侧重点在“学”字上,教育的侧重点在“育”字上,因此,在“育”字上下功夫是渗透德育的立足点,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自然地、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呢?
一、“寓德于知”,在授业、解惑中育其德
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因为深厚的感情是在深刻地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不能想像,对我国古代长城,不了解它的浩大工程和磅磅气势,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吗?不知道它在历史上曾起到防御外敌的作用能骄傲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因此深刻的认知,既是智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感情的沃土。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知”呢?
1、从教材中挖掘德育信息,贯通知识、德育双渠道。
首先,让学生科学地看世界,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的教学内容必然蕴含着一定的教育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获得知识目标外,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我在讲解“地球的形状”这一内容时,知识目标“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因此,我没有细讲,而是讲解了人类如何通过艰难曲折的过程,科学与迷信的斗争才能获得“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最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开飞机一直飞,你会飞到哪里?你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假如你是2000年前的人你怎样知道地球的形状?古人是怎样描绘地球形状的?通过一系列设问使学生既受到了良好的科学史教育,又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又如,通过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亚欧大陆东部、大西洋西岸、东西跨经度62度、相距5000千米,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还可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方便我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往来,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伟大”、“热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让学生乐观地看祖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价值观。同一类教学内容和教育要求,是在统一中逐步实现的。从教育内容的外延看,德育教育的材料必须有原有教育内容作“附着点”。如上例中,补充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星罗棋布的湖泊桑田,烟雨迷茫的秀美江南如诗如画,而世界上处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则大都是干旱的沙漠和荒无人烟的荒漠戈壁。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所处的优越的海陆位置所形成的特有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这样既能起到加深对我国海陆位置的认识,又能起到加强原有教育要求的作用。同时恬静秀美的江南美景如一幅画镌刻在学生心中,教人怎能不深深地挚爱这片土地?
2、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发展新信息,以鲜活的事例强化德育效果。
例如:我在讲“收听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时,告诉学生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卫星云图,是我国自己制造的风云一号卫星摄取的地球大气的照片,利用卫星云图照片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带来了极大好处。并举一例: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袭击,长江流域连日来普降暴雨,荆江大堤眼看不保,8月16日至17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现任国家总理)亲临武汉防讯指挥部准备炸荆江大坝泄洪,保卫我们的省城武汉,当时气象专家根据当日卫星云图的显示,长江上游暂无特大暴雨,洪水不会继续上涨,温总理下令“誓死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住了荆江大堤两岸人民的财产安全,为国家挽回了巨大损失。试想:如果没有先进的仪器给以准确的预报,泄洪区内多少人将失去美丽的家园,国家将遭受多大的损失?从而使学生为祖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二、“寓情以理”,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拨动学生爱国的“琴弦”。
首先,充分利用语言技巧营造氛围,利用情感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发于情,莫始于言。”教学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自然一些,因为它具有传声性和表情性等长处。传声性能增强活力,讲解客观事物时生动具体,绘声绘色。表情性是既用词句表述思想感情,又用声调、手势、动作、姿态来辅助表达情意,把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表示出来。如:我在讲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时,用深情的语调朗诵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此时此刻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其次,创设情景,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提供体验情感的环境。
俗话说:“触景生情”。多开展活动课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情感的环境氛围。如我在上完《中国地理》1-5章后,开展了一次“江山如此多娇”的地理活动课。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祖国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自然景观、地形特点、长江、黄河概况等等。活动课分四轮开展:第一轮中国政区拼图游戏;第二轮填图接龙;第三轮知识竞答;第四轮“跟我去旅游”知识抢答,中间穿插诗歌、相声、舞蹈等形式,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地形、河流等不仅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对比法,将德育内容向纵深发展
对比,可通过今昔对比和中外对比进行。但对比时要注意地理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如:讲解我国农业与工业发展时,可拿中国与印度对比(见下表)
">
国家 名称 | 文化 历史 | 面 积 (万平方千米) | 人口 (亿人) | 耕地 面 积 | 气候特点 | 经济发展 水 平 | 社会制度 |
中国 | 文明 古国 | 960 居世界第三 | 12.67 第一 | 占全国12% | 温带大陆性 季风气候 | 发展中 国 家 | 社会主义 制 度 |
印度 | 文明 古国 | 297 | 9.98 第二 | 亚洲耕地最多 占全国一半以上 | 热带季风 气 候 | 发展中 国 家 | 资本主义 制 度 |
从上表可看出两国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且印度的耕地等条件优于我国,但粮食总产量不到我国的一半。工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也远远落后于我国。通过对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目了然。学生的爱国情感自然会得到升华。
四、政史地三科知识有机渗透,寻求最优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在教学中本人针对政史地三科思想教育性较强这一特点,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内容互相渗透,共同强化政治观点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国情国策的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如:讲解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时提问:为什么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从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引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国策有深刻了解。又如:在教学乡土地理《宜昌市地理》后,与三年级政治中“社会主义新成就”和历史《宜昌简史》等内容相联系,开展了一次“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综合活动课,这一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时代性强,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且坚定了学生立志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总之, “欲育人者先自育”,只有教师提高了德育教育的自觉性,并不断地提高德育渗透教育的本领,其正做到“自觉”和“自然”,地理学科的“育人”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