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二:加、减法简单应用题(B)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4、例5及练习三中的第10~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总数和求另一个加数的加、减法应用题,能正确列式、口答. 2.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纸剪白兔、黑兔各3只,学生准备7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让学生在桌子上先摆7个红圆片,再摆5个黄圆片,然后问:桌上一共有多少个圆片?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说出加法的含义.) 二、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让学生审题后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两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贴图片. 提问:怎样列式?然后让学生独立将算式填在书上,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审题后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两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由一名学生上黑板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图示. 引导学生将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明确: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从中去掉白兔的只数7只,剩下的就是黑兔的只数.并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生答师板书:12-7=5(只) 教师再把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为:学校养白兔和黑兔一共12只,黑兔是5只,白兔是几只?仍采用上面的分析方法,让同桌先说一说,再指名到黑板上边指实物图边分析.然后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一人板演,12-5=7(只). 再引导学生比较例4和例5,体会“求两个数的和”与“求另一个加数”两道应用题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审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做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审题后,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指名回答后,学生列式计算. 3.做练习三第10~12题. 第10、11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式,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第12题,做题之前,教师要先提示:做题要从上往下做,从第二小题开始,做每道小题要联系上边一道小题来想.这样学生做起来就不会有什么困难.教师在巡视时,重点看一下第二行的两道小题,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新学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学习了图画应用题及求总数、求剩余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早有孕伏,又有例4做准备,做比较的情况下,教学力求体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 一上课,就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回忆,不仅为学生通过迁移独立完成例4做好了准备,而且为例5的教学做了坚实的铺垫. 2.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新课. 例5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均为:使学生理解“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的道理.而例4是理解这个道理的基础,因而,在例5的教学中,着重从已知条件、问题、图示、算法等方面与例4进行联系对比,通过逆向思维,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3.正确处理“两主”关系. 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教师重在引导,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