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
课题一 认识人民币(方案A)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小明长大了) 师:今天是小明7岁生日,妈妈要带小明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明说:“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明,由小明买车票,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明多高兴啊!(教师边讲,电脑边出示买东西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的?” 学生自由发言。 力图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的去学习新知。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见过的人民币。 生:①纸币、硬币。②几元的、几角的、几分的。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a.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b.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c.归纳整理。
2.人民币兑换。
3.大额人民币的换算。
三、应用 1.兑换游戏。
2.模拟购物。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谁表现的好? 专家评析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以小朋友购物的情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的设计,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创设小明买礼物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提出:你们用过人民币吗?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为后面的学习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说一说,结合情境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如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都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说一说是怎样记住各种人民币的,摆一摆,把人民币进行整理等。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如“妈妈给小明一些1分的人民币,去买一块1角的橡皮,谁帮一帮他呀?”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1角等于10分;“小明和妈妈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只有5元、10元面值的,怎么办呢?”使学生意识到兑换人民币的意义;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 执教:天津市大港区第二小学 常喜珍 评析:天津市大港区教研室 王德鹏 本案例选自延边教育出版社《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新课标教案·数学 一年级下册》,如欲购买此书,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邮购电话:010-82608550 服务电话:010-82608377,82608850 邮政信箱:10080-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