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波涛澎湃、依然、是否、窃窃私语、蕴藏、稀有、景色奇异”等词语,练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认识设问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有关海底光亮、声音,描写生动的词句;全文叙述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 2—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的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那就大极了。你们可知道,地球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比全世界陆地更大?
(出示地球仪)
你们看,这一片蓝色的都是海洋。
启发: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海的大(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描述),比我们中国大,比全世界的陆地加起来还要大;再想象一下海的深,把珠穆朗玛峰放下去,八千多米高的山放下去,山顶都被海水淹没了。
引导学生提问:
海洋这么大,这么深,你们应该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一课我们就要学习《海底世界》。同学们不但要知道一些海底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怎样来阅读知识性的文章。(明确学习目标)
(二)教学生字词。
海面波涛(t1o)澎(p6ng)湃(p4i) “波涛”,是指大的波浪。“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突出“涛”的字形教学,右边是“寿”,笔顺为先
写三横,然后写撇,再加上“寸”即“寿”。“澎”突出中间结构的笔
是四横再加一竖。
海底有峡(xi2)谷 河流经过的深而狭窄的山谷,两旁有峭壁。
煤(m6i) (联系生活实际帮助理解词义。)
稀(x9)有金属(sh() “稀有”,即很少有的。稀有金属,就是储藏量很少的金属,如金、银、锰等。“稀”组词:稀少、稀奇、稀罕、稀薄。
贝类(l8i) 指有壳的软体动物,如扇贝、毛蚶、蛤蜊、蚌等。
景色奇异(y@) “异”是不同一般。“奇异”就是奇特不同一般,说明海底的景色非常美丽,非常奇特。
(三)范读课文。讲读第一—三自然段。
(四)结合讲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运用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弄清说明事物主要特点的方法阅读。
1.指导:课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用几个自然段来回答。大家快速自读。
学生扫读课文。
板书:
①指出______?
再看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
(板书: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2.纵向联系:同学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吗?是怎样开头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然后下面就具体讲西沙群岛风景怎么优美,物产怎么丰富。
3.指导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往往在开头或者结尾,把事物的最主要的特点概括出来。那么阅读《海底世界》,看到文章这样结尾,阅读时就要怎么想?(景色怎么奇异,物产怎么丰富?)这样读,就比较容易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现在就抓住这八个字来读全文。
(五)创设情境,讲读第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蓝色的大海图画”。)
2.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澎湃)
3.现在让我们到海底去,我们穿上潜水衣,潜入海底,向老师报告在海底看到的奇异景象,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懂了。
描述: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宁静,现在请你们当潜水员,穿上潜水衣到海底去。(在画面上添上潜水员的剪纸,慢慢地往“大海”深处移动。)海下一百米比较亮;二百米不那么亮了;三百米开始暗了,四百米更暗了;五百米以下,全黑了。这时你们发现了什么?请报告。(结合进行语言训练)
(报告:老师,我们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发现点点光亮。)
教学“却”:500米以下全黑了,照理什么亮光都没有,而这儿“却有许多光点”,这里的“却(qu8)”表示意思的转折。
启发:那点点光亮,像什么?(“像闪烁的星星”)
4.讲解:这些光点原来是深水鱼发的光,它们发光的作用:①诱异类;
②找同伴;
③防敌人。
5.指名读课文。
(六)继续创设情境,讲读第三自然段,结合认识设问句。
1.启发:海底是宁静的,但是不是一点声音也没有,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知道了。
2.认识设问句。课文先提出问题:“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然后回答:“不是的。”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就叫“设问句”,像课文一开头提出问题然后回答,也是设问句。
3.(画简笔画示之):出现水中听音器,海洋工作者正在倾听海底的动静。
说明:这就是水中听音器。
4.现在请你们也来当海洋工作者,戴上耳机(两手掩耳,摹拟情境)。
教师摹拟深水鱼发出的响声(轻轻地):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问:听到了吗?
老师为什么不大声点?(结合理解“窃窃私语”,即私下里小声地说话。)
5.出示板书;进行比较阅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指名读)
和课文上写的比一比。(齐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体会体会,哪一种好?
(课文用打比方的方法,不仅更形象、生动,而且显得挺神秘。)
(用“像……一样”,仿佛使我们真的听到了一样,更觉海底世界的奇妙。)
指点:提出问题,作出回答。
6.轮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七)小结:海底有亮光,是深水鱼发出的,在海底还能听到各种声音。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漆黑的海底星光闪烁,仿佛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这些奇异的景象,都是因为海底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学到这里,你们应该思考什么问题?
(海底有哪些动物?除了动物还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学讨论《海底世界》第四、五、六自然段。
1.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④动物
⑤植物
⑥矿物
2.指点:那么我们在阅读这类知识性课文的主体部分的时候,如果是一个自然段讲一个方面的内容,就可以练习编小标题。《西沙群岛》一课的标题是:海面、海底、海滩、岛上。
一个自然段包含几个内容就要分层次。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海底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矿物,确实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人类的宝库。
3.现在发现的海底动物有十五万种之多,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矿物。指导自学。
4.指点:写动物,写动物的活动,以“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一句引出,列举四种,选最典型的。写植物,又选什么来写的?自学,画出重点词。(符号。)
动物①最慢的
②最快的
③倒退的
④靠外力的
(并随即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壳的剪纸,一一贴在“海洋”的画面上)
植物①最小的
②最大的
矿物:略写,不再列举。
指点:写文章不可能把要说明的事物一一列举,包罗万象是行不通的,把最典型的举出来,一般的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最经济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方法。
5.齐读、分段、指名读。
6.海底世界的景色这么奇异,物产这么丰富,我们真想亲自去一趟,亲眼看一下。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专家,都到过海底了,还把奇异的景象拍了电影、电视。
小结:海底的景象这么千奇百怪,但是文章写得有条有理。
7.学到这儿同学们说说,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出示句式:
(1)海底真是一个( )的世界。(说一句)
(2)海底______。(说一段)
(三)教学生字词。
是否f(%)u 是不是;“能否”,即能不能。“否”,否定。
窃窃私(s9)语 教学“私”,发准平舌音。“私”,私下里。组词:自私、私人、私立。
肌(j9)肉收缩(su3) “肌肉”让学生自己说说。蚯蚓的活动,就是靠肌肉收缩前进的。
一些(xi5) 一小部分,表示数量少。突出“些”上半部的笔画笔顺:先
免(mi3n)费 不收费。
单细胞(b1o) 一种最低级的生物。“胞”组词:同胞、侨胞。
(四)总结。
1.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2.但是对于海底,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它,我们还要想办法去打开这个秘密仓库,这就需要科学,需要勇气。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
“在弱者的眼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可是快速增长的人口,是多么需要一大批具有才智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的金钥匙去开启这个令人憧憬而神秘的仓库啊!小朋友立下大志,加紧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