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04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例析
2004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一改过去机械呆板的命题形式,代之以灵活开放的探究性试题,更好地检测了考生的文言基础、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及思想境界。为帮助初三学生迎考复习,现将2004年部分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例析如下:
一.比较题型
例1 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例2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3 黄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法是一致的?
以上三题要求对内容或形式上有着一定联系的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对照,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或优劣,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教材,就十分重视这种阅读训练。例1中五柳先生饮酒是自得其乐,忘怀得失。醉翁则是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例2答案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例3可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这三道题的答案可以看出,要想做好古文比较阅读题,首先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对课文必须烂熟于心,其次平时要多注重自身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欣赏题型
例4 文中画线的句子“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哲理的理解。
例5 《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由于古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学习欣赏古文文词之美、意境之幽很有必要。很多古文名句蕴涵着哲理美,哲理的基本特点就是富有理趣,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慢慢品读,认真体会。例4写出哲理(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求学之路,永无止境,永不知足”;“对事物的认识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等),得2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得1分。例5中的两句,则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三.评论题型
例6 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例7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反映出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例8 作者说:“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这类题,往往提供一种或几种看法。要求学生就这些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上述三例,均提供一种观点,要求学生辨析是非,它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流畅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考生能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四.补充题型
例9 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动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这类题是由命题者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要求考生列举典型事例证明之。答好此类题,要注意列举事例的典型性,既要能准确证明题干提出的观点,又要表达简明、意思完整。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者,失败被俘后,而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五.联系题型
例10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例11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此类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或家庭、社会实践写出答案。如例10可选第一句围绕政治理想来谈,可选第二句围绕旷达胸襟来谈,可选第三句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但观点错误或偏激,则要扣分。例11可围绕“磨观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去谈。总之,两题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