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怎样读科学论文
          ★★★
【字体:
怎样读科学论文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我所说的不仅仅是科学论文的读法,而且是资料的读法,读书法。读书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精读,念完了做练习,把书读在心里。另外一种要了解当前的形势,跟上世界的潮流。现在的科学都是国际性的,包括中国人研究中国的东西,也是国际性的。比如《红楼梦》,国际上开大会讨论。保持和国际上发展的接触,看杂志,看各种有关的书,不是你专题论文本身对象的书,甚至与你研究的这本书无关的书,也要看。不能用念课本的办法一字一句地去细抠,我以为第一次是粗读,先看一看大略,关键,大意。一定要看序,先看前言,看他这个书是为什么写的,写给什么人看的。现代书差不多都在前面加序,讲它的目的、意义、依据。然后看目录,看后面附的一般都应该有的参考书目,以及索引这些东西。后两头看。对全书的结构看个大致,有所了解。然后把书看一遍。尤其杂志,先看目录,许多文章可以不看;一些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的要看一下。有的一遍就够了,记一下,或者不记,或者写个题目。有的一遍不够,要一遍一遍地看。每次看都有一个目的。这一次看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明白。有时候看一部分,有时候看全部。需要的地方就要精读,把它弄懂,记下来,写卡片,有时候要读好几次。如果你的研究对象与这篇论文很有关系,那就要先粗读一次,以后有目的地再读一次,最后决定究竟要不要细读全部。如果就是你的研究对象,那两次都不够,还要读。这样才能达到你读书的目的,运用它作为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考试答案一样去背诵,准备应考。

另外还有一种读法,就是你自己先有一个结论,先想好了,然后再去找书,找材料,找到合乎我的就用,不合我的就不用;这样也能写出论文,这样写出的论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但往往是靠不住。因为如果你心里先定下了东西,不是一个方法、一个目的、一个问题、一个思路、一个路线,而是先有了结论,然后找证明,至少那些不合乎你的结论的,与你不相干的,矛盾的,你就看不见。你看见了还不要,那更不是科学研究的态度。读书要有理论思想指导,要有一个问题,要有方向,但是要客观。

读书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它的术语,或者说,行话、符号、或者“象征”。作者用这个表达他的思想。如果是科学,它就有一种行话。语言学有语言学的行话,语言学有文学的行话。有时候它们用一样的词,可完全不是一样的意思。如佛教讲的话、非佛教讲的话,用同样的词,意思却很不相同;就是佛教内部各个派别用同样的词但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意思。如一个“法”,就有很多很多的意思。现在的印度和中国一样,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词,形式相同,可是意思不一样。看一本书,它所用的关键的词,用的行话,一定要注意,不能把两个不一样的混同起来。文学从语言学上讲,语法、词汇有同的方面,还有不同的方面。鲁智深的话绝不能换成王熙凤的话,如果鲁智深讲了王熙凤的话,王熙凤讲的和鲁智深一样,那么《水浒传》和《红楼梦》恐怕早就消灭了。其实这个就是风格。孔子讲的“德”,同老子讲的“德”就不是一回事。佛经里讲的“德”根本不是中国的“德”,而是性质、特点。比如印度原词不同,都翻译成“相”。“三十二相”是一种“相”,《金刚经》上的“相”又是一种“相”,一般的“相”又是一种“相”。上面讲的就是读书要注意它的用词。科学 论文也是一样,要注意用的词。六七十年代以来,国外论文中常用的词有些和过去不大一样,要知道它们的同异。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是要注意思想体系。无论什么书,如果它成其为书,或者哪怕只是一篇长文章,都有一个思想体系。一本书,一篇文章,它总有个想法,有个思路。我们初读时看它讲的什么东西,再读便取为我用,我要什么看什么。

金克木(1912年生),诗人、学者。安徽寿县人。曾任湖南大学讲师、武汉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蝙蝠集》、《梵语文学史》、《比较文化论集》、《文化的解说》等,译著有《印度古诗选》等。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