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论设问的艺术
        ★★★
【字体:
浅论设问的艺术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9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掌握设问的艺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则会使课堂充满活力。一般来说,设问的艺术主要体现在通过以下“五问”来展开教学。

一、问起点,定方向

每堂课都有一个或几个起点,教师可作这样的处理:先提出一个学生以往学习过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再提出切入本课教学内容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使学生在“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中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起点;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课前的暂停状态进入到活跃状态,由被动接受的状态进入到主动接受的状态,由无序状态进入到有序状态。如根据《白杨》和《落花生》同为借物喻人的表达特点,《落花生》一文的教学,课前可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白杨》一文的表达特点是什么?(借物喻人。“爸爸”借白杨的特点来表达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志向,教育小孩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边疆服务)那《落花生》一文的表达特点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落花生》。第一个问题是为学生理解第二个问题做好“铺垫”,而第二个问题则是使学生的思维定向。

二、问特点,定维度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设计问题,有助于使学生从理性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一夜的工作》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作者选用了许多恰当的数量短语来表现课文的中心——用“一个”“两把”和“一盏”来表现总理办公室陈设简单;用“一叠”“一尺”和“一夜”来表现总理工作劳苦;用“两杯”“一碟”和“两人”来表现总理生活俭朴。因此,可设计两个问题:课文中哪些词语是表示数量的?这些词语分别说明了什么?

三、问疑点,定精度

课文中一些易于混淆或相近的概念,似是而非的问题等都是学生学习中的疑点。根据疑点设计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再见了,亲人》一文,“战斗”“战役”和“战争”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生学习中的疑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根据表意范围的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三个词排一排队(战斗——战役——战争)?

四、问要点,定重点

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之一,并通过教学重点得以体现和落实。因此,根据要点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落花生》一文写了四件事: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全文的重点,因为它“议”出了课文的中心,“议”出了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可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作者围绕“落花生”写了几件事?哪件事是课文的重点?

五、问终点,定目的

教学过程,教师一般是先放后收。“放”要做到“有序”;“收”要做到“有力”,这种“力度”就表现为教师能在一堂课的“最后时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确整堂课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目标。如《将相和》一文,教师讲解课文之后,可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从思想内容来说,全文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贯串三个故事情节;从因果关系来说,一、二个故事是序,第三个故事是果,是全文的重点。)《将相和》这个典故的含义是什么?(文官武将团结协作,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今天,掌握设问的艺术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