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导入法浅谈
摘 要:导入的作用不仅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环节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价值。本文从情绪调整、情趣提高、情感培养、情操陶冶四个层面阐述导入教学的感化功能以及相互关系和设计要点。
关键词:导入 情感 教育
一 课堂导入的情感动力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行为方式。通过导入,教师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因而又称“导入”为“定向导入” 。
长期以来,人们对导入作用的认识仅仅局限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等方面①(P123),甚至认为可有可无。笔者认为导入不仅不可缺少,而且应精心设计一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情感教育的“情感导入” 。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②(P50)。这是由于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情感导入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情感需要如果能得以启动并保持,就会形成“情感动力” ,它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
二 情感导入的情感教育价值层次
情感导入的情感教育价值包含由低到高四个层次:
1、 调整情绪的价值。 情绪是指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③(P1036)。这种兴奋的心理状态是参与并完成整个教学活动的心理保证,它将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展开产生重大的影响。
上课之初,课堂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并不一定已经高度集中,有的可能在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有的可能还沉浸在上一堂课内容的思考中,也有的可能正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时候,如果一位老师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这样的开场白将可能是最好的催眠曲。而且语文课本学生认为看得懂,不听没关系,注意力就往往分散。因此,语文教师要格外重视导入的设计,要创造良好的氛围,调整学生的情绪。有位教师曾设计过一个调整情绪的导入,她说:“跨进教室,只见学生无精打采地,有的蜷缩在座位上,有的在跺脚。这是第四节课,真可谓‘饥寒交迫’了。面对这一情景,我有些担心,这节课能顺利上好吗?我仍和往常一样,镇静自如,并且关切地问:‘大家一定饿了吧。我给你们带来了充饥的东西。’说着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这一莫名其妙的举动,犹如往锅里撒了把盐,教室里顿时炸开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先前的倦态也一扫而光了。”④(P127)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上《春》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于老师又提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呢?”(学生又齐背:“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春》的内容相吻合的。接着于老师又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
这段导入,一扫压抑沉闷的气氛,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情绪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2、 提高情趣的价值。 这里的情趣是指导入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⑤(P1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储存了大量的表象,这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激发起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把平时积累起来的表象,按照课文的要求,重新加以组合,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情趣很快进入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之中。如陕西省特级教师刘欣欣老师在教授《记一辆纺车》时,利用音乐导入:学生齐唱《南泥湾》。然后老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歌唱得很有感情,谁能说说这首歌的内容唱的是何时?何地?何事?
学生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兴味盎然地说: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 ,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处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
师:对!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看!(出示纺车图片)这是手摇纺车的图片。当年在延安上至周恩来同志,下至边区的机关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都使用过它,纺羊毛,纺棉花,解决了丰衣问题。这小小的纺车,在中国革命史上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
从歌曲《南泥湾》开始,教师巧妙运用音乐导入,让优美的旋律流入课堂,给语文教学以多彩的空间,正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这一导入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出发,多向勾连,让知识来一个螺旋式的循环往复,使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过去温馨的回味,也是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从而唤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
3、培养情感的价值。 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⑥(P1035)。导入中特定教学内容和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情感反应。
课文是文情并茂的,但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有所领悟,教师必须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激情的讲说不失为一种培养情感的导入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都给予及时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能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的讲说让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总理的深情怀念之中,为整节课的学习作好了情感铺垫。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我国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描绘的是唐明皇为博杨贵妃一笑,不惜动用千百兵马,千里迢迢,兼程飞骑,从南方往长安抢送荔枝的情境。(展开一幅字画,一边巡回向学生展示画面内容,一边轻声吟诵)‘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解放后,我国南方经济飞速发展,一年四季鲜果不断。尤其是荔枝成熟时,远远望去是‘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摘一颗荔枝在手,‘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形象生动的导入语言,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对荔枝的神往之感,完全进入了“红云几万重”的情境之中。教材是说明文,但在良好教学情境下导入课文,自然入理,科学性、情感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教学的进展就如鼓满风帆的小船顺势而下,一气呵成。
4、陶冶情操的价值。 所谓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⑦(P1035)
情感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越到高级的情感越具有情感深度,“一个人的情感愈能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就愈富于深度,反之,则愈缺乏深度”⑧(319)。陶冶学生情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思想来概括新鲜情感,从理性的角度来对某一事物、事件进行情感的提炼。
《爱莲说》是一篇极为精巧优美、含义隽永的文言文,在教学时,可以营造出一种古声古韵的氛围,在古筝曲《出水莲》的乐曲声中朗读课文。或范读,或个别读,或集体读,在低声吟、朗声读的情境中加深理解课文,然后通过绘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让一朵洁白的莲花出现在黑板上,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爱之花甚蕃” ,而作者独独喜欢莲花?只因为莲花的形象美丽吗?学生找到了“莲,花之君子”的结论。于是,学生对莲的美感不断升华。⑨(P6)
这样的导入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从听觉、视觉、触觉、心觉乃至幻觉等多种感觉的立体交错中完整把握审美对象。这样的导入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情操受到良好的陶冶。
语文课堂导入的情感价值是十分明显的,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也密切相连。情绪调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趣,情趣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感培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情操陶冶是情感价值的最高层次,也是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 情感导入设计的要点
在导入中渗透情感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针对性,指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情感导入与其他方法的导入一样,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因课、因人、因地、因时而宜,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所设计的导入语要简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认知情境中,让学生对新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忽略了这点,导入语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某位老师上新课《梁生宝买稻种》,特地化装成农民模样,背着一个大包走进教室,可是这样的“现身说法”没给学生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是“哗众取宠”罢了。而另一位教师讲《守财奴》,跨进教室门两眼死死盯着讲台上一个粉笔盒,两臂微举,身子一纵,扑向前去,一把将粉笔盒抓住,说:“我抢到了一个金子的梳妆匣” ,接着,才一本正经地叫学生将课文翻到《守财奴》。这样,葛朗台抢梳妆匣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⑩(P253)。这种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又入乎教材情境之中的导入法,显出了其特有的“磁性”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2、 启发性,指导入要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以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创设问题情境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情感导入也应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使他们产生“新奇感” ,这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
3、趣味性,是指导入设计要引人入胜。让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克服学生的厌倦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很难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情感导入法应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中,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饱满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艺术性,主要是指教师的语言要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师要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当然,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但是,情感导入法导入语设计必须根据导入目的的不同,采用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
⑴为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
创设情境,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应该十分鲜明,既要清新流畅,条理清楚,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句话都充满激情和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⑵为配合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教师的语言应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
无论是对实物演示的说明,还是对学生操作的指导或借助实物的讲解,教师都应该选用恰当的词句,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教材的内容,说明直观的作用。运用这样的语言能启发学生思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很好地探求新知识。
⑶为了审题或联系旧知识,教师的语言应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语言的准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严密、准确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新教材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注释:
①《教师教学技能》 郭友等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9月第1版
② 王培柱《浅谈语文课的情感教育》 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9年第11期
③⑥⑦《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78年12月第1版 1998年10月上海第222次印刷
④ 《中学语文教学优秀个案》 周德藩 葛锁网主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⑤ 陈明华 冯卫东《浅谈于漪的课堂教学美》 载《语文教学之友》 1997年第11期
⑧《心理学名词解释》 宋书文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4年6月第1版
⑨ 李烨《感知美 鉴赏美 创造美——语文教学与美育》 载《语文教学之友》 1998年第6期
⑩《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孙春成编著 语文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年1月第1版
2、李吉林《情境教学怎样设计情境》 载《人民教育》 1999年第2期
3、温正胞《略谈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缺失》 载《人民教育》 1999年第1期
4、郭启明主编《教师语言艺术》 语文出版社 1992年5月第1版
5、俞越龙《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流派与风格》 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9年1—2合刊
6、 于漪《拨动学生的心弦》 同上 1994年8—9合刊
7、 谭轶斌《语文教学情感陶冶刍议》 同上 1999年第11期
8、 杨耀明《兴趣,一味极其活跃的催化剂》 同上 1999年第10期
9、张正新《语文教材与情感教育》 同上 1998年第6期
10、李谧《情感教学点滴》 同上 1998年第3期
11、[美]B·S·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的附录Ⅰ《教学目标分类学提纲》
情感领域 施方良 张云商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法]福楼拜《情感教育——一个青年人的故事》 冯汉津 陈宗宝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