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阅读教学过程与教学改革
          ★★★★
【字体:
阅读教学过程与教学改革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阅读教学过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创造了新的生命,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也不再是“以本为本”的教学。它既关注工具性更关注人文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然而,有的教师还存在着不适应性。原因之一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花样,却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实质。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整体入手——自主择读——提炼升华。用图示来解释如下。 
                文章题材
整体入手        课文内容           
                思想情感 
               写的是什么   (感知)
               怎么写的     (运用)        工具性
               为什么这样写 (探究)
 自主择读                                                   积累沉淀   
               怎么读       (品味)
               读出什么     (感悟)        人文性
               想到什么     (体验) 
               知识与能力
  提炼升华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整体入手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读书的主要目的是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思想启迪?初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很少去品味每一句所包含的思想价值,一般是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概和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理解的程度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小或多或少也有感受),有了这初读的感受,产生了兴趣,才有深读的愿望。离开整体直扑文章的段落和字句,必然是支离破碎的教学。


整体阅读不仅了解内容和思想,而且还要了解文章的题材,尽管不主张教给学生题材知识,但不可否认学生能感知到一篇文章是侧重写什么的,如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了解题材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因为题材不同理解文章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这样引导学生,看到这个文题你想说点什么吗?你想读懂那些问题吗?这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一种做法。 


  二、自主择读 


 有了整体的把握,我们不能让学生把全篇课文嚼碎品透(实际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我的想法是让学生读课文不求全只求精,从学生需要出发,自主的选择课文中内容来阅读。学生的需要从哪里来,一是来自整体阅读时产生兴趣。二是来自发现的问题。这种需要决不是教师强加的。有人可能担心,课文中有很多有思想价值的内容,不让学生去获取怎么能行呢?我们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因为学生阅读是个性的体验,另外,还要经历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学生确定了阅读内容,怎么读是教学的关键。现在的教学之所以不令人满意,问题就出现在读的引导上,不是侧重内容的分析,就是大强度的训练(好象不训学生不成材),或是一味挖掘思想内涵。我们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么处理这统一的关系?语文课不训练语言行吗?那还叫语文课吗?问题是过多的训练(特别是语文知识)不利于学生去感悟情感。学生运用好语言要经历积累和感悟的过程,惟有多读书才是语文的根本。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怎样上好语文课呢?我看还要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在学生择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读懂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怎么读?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前三个问题要适度把握,后三个问题要认真对待。后三个问题凸现的是人文的教育,应体现新的理念。怎么读是情感的提升,读出什么是对内容的感悟,想到什么是实践的拓展、是思维的创新。 


积累与沉淀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它是潜移默化的,是学生内在的心理转化。学生积累与沉淀的是自我需要的东西,教师不可代替,因为老师掌握不了学生的各自需要。教师认为必要的知识、技能等,可启发他们去积累,但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不可求全责备。 


三、提炼升华 


在自主读议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如,情感的碰撞、模糊的认知、错误的价值取向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提炼,取其精华,陶冶性情。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