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由《新语文读本》想到的
        ★★★★
【字体:
由《新语文读本》想到的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由《新语文读本》想到的 


    最近有幸拜读了由全国特级教师韩军等主持编写的《新语文读本》,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教育的先行者用了近三年的时间精心编写了这套大型中学语文课外读物(从初一到高三共十二册)。他们真诚的抱着“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的美好愿望,执着而坚定的工作着。可以说,他们的行为已经全面打破了“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种学说、一个大纲、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沉闷局面,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走出狭窄的精神洞穴,进入了新语文的广阔天地的美好前景。”
    我们的中学生何其幸,能有这样一些为教育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先行者为他们奠定精神‘底子’: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学生阅读的基本观点——如“阅读就是对话”、“发现世界的美——开发感官”、“基本想象——积淀与开发”、“基本母题”、“文理融”、“阅读经典,走进大师”、“感悟语言文字的美”等等。在整套教材中他们正尝试着以"谈话风"的散文体来写阅读建议,书中频频使用"你"、“我”、“他”这些人称代词,在用词上多采用“请你”“你愿意吗?”“你喜欢吗?”“可以吗?”,形成一种亲切温馨的对话氛围,这成为了这套读物的基本旋律。如在与中学生第一次见面时,编者选择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的《告别》,阅读建议是这样开篇的:“你也刚刚告别了小学,开始了中学生的新生活,你怀念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吗?本文着重写了班主任老师佩尔波尼先生在开学与学期结束时的两次谈话。老师说:“‘我爱你们,也需要你们爱我’”。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出这是怎样一种爱吗?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爱?建议阅读《爱的教育》全书。——就以此作为你中学时代阅读的开始,好吗?”再如在高中第一册编选“读书的境界”单元时,精选了王国维、林语堂、蒙田、培根的作品,又作了这样的谈话:“读书是我们现代人求知的主要手段。现在你已经步入了高中阶段,是不是应当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好好思考:在新的学习生涯中,该怎样读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应有‘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志向。大家或正在‘望’或已经‘为伊消得人憔悴’。只要不怕攀登的艰难,奋力拼搏,相信一定能够进入最高境界——‘那人’正在向你频频招手。”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何其幸,能有这样一些为教育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先行者为他们指引前行的方向。《新语文读本》主要精选了古今中外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无论从思想还是文笔上都堪称一流。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正是经典的阅读,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状态,这种难得的高峰体验、生命的瞬间爆发与闪光,会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与选择。可以说,经典阅读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使语文教学真正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的关键和基本手段。”
纵观本套课外读物,我受益非浅。从对话式《爱的教育》的《告别》到关于美的沉思——钱钟书的《通感》、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的诗意》;从基本母题中的《灯下漫笔》到《安妮的日记》、布封的《马》;从文理交融贝弗里奇的《灿烂的新世界》到许靖华的《达尔文的错误》;从经典宏篇的泰戈尔、惠特曼、狄更斯到蔡元培、鲁迅、老舍、梁实秋、钱钟书;我们在对话中悄然走进大师,感受着大自然的融合,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精神与心灵的碰撞,感受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说心里话,我真的很羡慕现在的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有这么多人为他们精心编写经典的阅读文本,为他们的阅读指引方向。想想自己的中学时代,简直是天壤之别。我那时侯也想读书,但没有书读,即使有书读,也不知读些什么书。在我印象中读的最多的就是作文书和各种试题精选。所有阅读的书目都是上师范和参加工作以后进行的。尽管也在极努力的弥补中学时代的缺憾,但还是力不从心。美好的中学时代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期,而于我却是一片空白。为人师之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我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可每当走进像韩军这样的大师时,我总有一种“须仰视才见”的孤陋寡闻之感。
    由浅薄的自己我又想到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据专家调查,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平时只看看报纸杂志或文化快餐类的消遣性印刷品。更有甚者连胡适、梁实秋、刘心武、王蒙、贾平凹都不知是何许人也。可以想见这种低层次的阅读怎能形成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读书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只有在高品位的阅读中才能提升生命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作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新修订的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和阅读总量,可我们的语文教师又能兑现几分呢?教师不爱读书,又怎样引导学生读书?自己没有文化积淀,又怎能达到生命与生命的和谐沟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难言的尴尬呢?反思一下,我个人认为造成教师不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中师毕业,对于本专业知识还能游刃有余,暂时不需读多少书也能“哄哄孩子”。(这种短视的思维明显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肯定会被迅猛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2、有些教师自己本身对读书不感兴趣,没有读书求知的内动力。(求学期间很有可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没能得到有效培养。)
    3、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各种竞争压力使大部分教师没有时间或很少有时间读书。(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也急需各方面协调努力。)
《新语文读本》思路开阔,堪称教育经典。掩卷常思之余,我更强烈的感受到了时代的深切呼唤: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欲求教好书,先当读书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