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课改呼唤“反思型教师”
        ★★★★
【字体:
课改呼唤“反思型教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课改呼唤“反思型教师” 

                              江苏省金坛市涑渎小学   徐吉华            
    新一伦的课程改革以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代替了过去陈腐的教学思想,是广大教师从未走过的新领域。它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形成符合课改精神而有具有个性的教学。作为一名实验区的语文教师,为了尽快走进新课程,我积极地进行了教学反思,认真总结、积累教学中的所得、所思、所感,并把经验、积累转变成鲜活的教学思想,不断拓宽视野。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在比较中反思。
    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的确,比较不失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好方法。教学中,我们可将同一内容的不同教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不断地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形成独特的经验。例如,我在听完《乌鸦兄弟》后,将其和自己的教法进行比较,发现同一未完的结尾,该课是教师慷慨陈词:“懒惰的乌鸦兄弟必然会冻死。”而我则是以“一定会死吗?”引导学生思索。两种情况下,乌鸦的命运便截然相反,前者被无情地处以“极刑”,而后者却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改正了错误,幸福地生活。学生的收获也迥然不同,前者机械地接受知识,毫无学习兴趣。而后者却是主动地构建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能力。新课程的颁布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并举的三维目标体系,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二种教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才使课堂放射出无限的活力,它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才使学生兴趣盎然,自由地想象,大胆地探究,踊跃地发言,展现了一个个奇思妙想。在认识懒惰的危害的基础上,又自主地构建了“知错就改,为时未晚!”的真谛。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学习的兴趣与认知情感也得到了增强。
    反思使我认识到学生有着奇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有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激发学生的灵感,启发学生想象。精心设计切入点,妙引导,巧点拨。不牵制学生思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这个世界,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得以持续发展!于是撰写了《两种教法  两种命运》,后发表于《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二、在成功处反思。
成功的教学体现了教师鲜活的教学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握教材,以恰当的方法设计教学。我们可将实践中自己感受深、效果好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后记、案例评析等,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引用和完善,势必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我在市示范课上执教了《威尼斯小艇》,感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反思使我发现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的束缚,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放了教学。1、开放了教学的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有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2、开放了教学的内容。教学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同时,又能结合学生的学习灵活地渗透环保教育、控制人口的教育等。3、开放了教学的形式。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更能刺激学生的注意,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也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地解决了重点和难点。4、开放了教学的评价。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生,呵护学生的学习品质,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从不以先知先觉自居,对学生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评价不再是老师的专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5、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答案不求统一,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想象,锻炼了思维能力。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于是撰写了《开放教学初探》,后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并为《小学教学参考》转载。
    三、在失败处反思。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性,因而影响教学的动态变化因素很多,教师很难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教学中总存在疏漏之处。我们应客观地面对这些失败,及时记录,并进行理性思考,寻求问题的根源,使之成为今后教学的教训,并在今后加以弥补,从而减少教学中的失误。例如,我在听《乌鸦喝水》时,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时,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执教者非但没有很好地引导,还批评其上课不认真。通过了解,我知道该学生提出异议是有理由的。他在课前已经做了实验,瓶中水多时能溢出瓶口,而水少时却不能。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
    反思宁我懂得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对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于是撰写了《乌鸦不一定喝到水》,后发表于《语文报》。
    反思中,我逐渐成长,近两年来,所写论文先后在《小学语文教学》等十多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师等荣誉也相继而来。是反思促进了我成长,使我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追求更远大的理想,我仍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


(此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