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纵观中国教育的现状,正如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予以深刻揭示的:“中国的一般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是好孩子……而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按这样的思路及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儿童虽然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力,却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与自由,他们被“听话”的告诫压制太普遍、太长久了,以至于我们很少看见他们处于自由状态中,他们的个性、志趣、爱好、创新精神几乎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总是带着身不由己的表情。一个个本来各具潜质的主体,统统被磨练成了一个规格的标准“样品”,这种学生的学习是“他主”的,是被动的。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公众的参与信息是多向的、立体的传输,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作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途径呢?
如果做到“学生+学生>2;教师+学生>2;教材+学生>2”,那就能够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达到“1+1﹥2”的理想效果。
一、 生生合作,突出自主。
“口耳相传千般好,不及林间自在啼。”学生合作讨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讨论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是全开放状态的,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加速知识的同化建构。有位教师在教学《暮江吟》时,引导学生对“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作了一番“咀嚼”。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感悟到的也不尽相同,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得出了这样的结果:1.因为夕阳照射在江面上,所以有“铺”字,是“铺天盖地”的意思。2.因为是夕阳,所以光线比较微弱,它只能铺在江面上,就好像是为江水铺上了一层红锦被。3.此时的太阳光已没什么穿透力,只能是铺在江面,而不能照进江水4.太阳快要落山了,这时的太阳光是斜照过来的,有个角度,所以说“铺水中”。再举个例子说,如我们教学《狐狸和乌鸦》,学生可以认为狐狸是狡猾的,也可以认为狐狸是聪明的,这要看学生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创新的思维。
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可以在广阔的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进入“薄书读厚”的第一重读书境界;也可以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互相碰撞,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单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但是学生合作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的内容必须有讨论研究的价值,深度要适可而止。
2、 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形式要因文而异。
3、 发扬民主,大胆放手,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引导。
4、 讨论结果要及时引导归纳,予以点评。
二、 师生探讨,平等对话。
旧的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其结果是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改进教学就要把教学的着眼点移到学生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在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外因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因才会起作用。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认真地进行学习。但是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能力低,离开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是不可能自发形成学习能力的。教师的指导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由不会自学到初步具有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所以,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和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都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要克服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最明显的就是小组讨论,许多情况下学生的讨论常常是刚刚开始,甚至还不到两分钟,我们老师就叫他们停下来汇报了。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就是要组织好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如果师生对话真正达到和谐,就会达到“共享智识”的效果。在师生探讨过程中,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他提出的“教学相长”让我感受颇深,在教学《北京》一课时,我没有去过北京,但是班中好多同学都去过了,他们带来了不少图片、照片,生动地讲解了他们的亲生体验,加上我的及时点拨,不仅让他们再次加深了对北京的的印象,也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总之,教师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的和谐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处理好书本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内外走来回。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唯一的占有者和传递者,教材也不是不容怀疑的文本。教材应成为师生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的中介,成为学生学习的导火索,兴趣的激发点。
1、利用网络等资源,课外查找相关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更容易使学生的积极参与。如学习《月光曲》,请学生上网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有的下载了钢琴曲,有的下载了贝多芬的生平资料,还有的学生下载了一个材料,证明课文中所说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当时的商业炒作。这些资料与教材发生碰撞、摩擦和融合,引起学生思维的摩擦、碰撞和发散,使一般性学习上升为探究性学习,一般性获取上升为个性化获取。并且,学生参与网络资源的搜集,本身又是语文实践活动,能得到多方面的收益,如速读和浏览的能力、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等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又如学《瑞雪》,收集写雪的有关文章;学《纸的故事》,让学生查找我国的四大发明;学《威尼斯的小艇》,查看地理书、地图和旅游杂志等。经常这样查看有关的书籍、资料和图片,能使学生初步知道哪类课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
2、把音乐、美术及学生的生活体验等引入课堂。
我们的教学不允许儿童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不积极提倡个性化的解读,把一千个读者引向了同一个哈姆雷特。所以,我觉得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譬如上《月光曲》时,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这首钢琴曲,再让学生谈一谈各自的感受和联想。有的学生说好像面对着广阔无边的草原,柔和的朝阳冉冉升起,轻抚大地……有的说似乎走进了一片翠绿的竹林,夕阳西下,灿烂的晚霞映红了半边天……有的说仿佛看到了一个纯静的天堂,白云轻吹,白鸽游弋……我觉得这就是学生自己心中《月光曲》的形象,而不是教材中所描述的“大海”的形象。这样上,语文课不是精彩起来了吗?因为这正是以学生各自的体验、感悟为灵魂的,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然,个性化的解读也应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原意,不能脱离教材本身,作无限制的所谓的发散性解读。
其实,我所讲的一切,凡是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老师都有或多或少的体会,但是源于教育制度的束缚,难免有些望而生畏,不敢放手行动。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放开我们的手脚,让孩子们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让他们能有与家长、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我与众多老师和学生一道盼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