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探索语文课程评价——新课程如何评价学
        ★★★★
【字体:
探索语文课程评价——新课程如何评价学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题局限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分强调学生的作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2、过分的强调量化手段而忽视定性的评价研究。3、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对语文课程评价作以下探讨: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关于学生作业的评价;关于日常活动的评价;关于终结性评价的建议。 

一、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质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现在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评价的尊重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情感的表达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愿,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在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学习《将相和》一课,学生对秦王的理解持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秦王是暴君,焚书坑儒,残害百姓。有人认为秦王是有胸怀大志的君主,为了统一民族,减少战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伟绩。两种观点是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不同理解,都是应当尊重的。 

对学生的尊重,还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形成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去掉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教师不要靠“长者”的身份压制学生,应以亲和的情感,慈爱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自然生成敬佩感,信服感,信赖感。对于个性极强、节外生枝的学生,要学会宽容,利用集体的道德标准使其自我调整。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允许学生针对教师提出修正意见。 

2、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激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儿童处于集体的活动中,他们喜欢表扬和鼓励,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组织教学,开展活动。教学的激励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情态、行为上。在语言方面,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教师可这样说:“你读的真好!”“你比老师读的还好!”“你能比他读的好吗?”。对学生问题的评价,教师可说:“你很会提问题。”“你真有见解!”“你很善于思考!”

在情态方面,如教师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亲切的手势等。在行为方面,如抚摸、拉手、奖励等形式。 

3、评价的参与性。改变教师的单一评价,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和学生的评价,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语言是儿童化的,富有情趣。另外学生的评价,是相互的尊重、倾听、合作、促进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民主的氛围。还要注意让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自我激励,促进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教师要尽量把评价让给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 

4、评价的延缓性。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展开,为了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教师的评价要迟缓一点,这也是改变过去教师过早下结论的做法。因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老师过早的评价,剥夺了学生评价的权利,另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需要有过程,这种等待是必要的。评价的延缓也应因问题而异,不能针对任何问题,任何学生都迟缓,那样,课堂教学节奏慢,会使教学效率降低。

二、关于学生作业的评价 

作业是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基本方式。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考核知识和能力作为重点,刻意的加重学生负担,教材有什么学生就写什么作业,忽视了创造性的作业,忽视了语文资源的开发,忽视了学习态度、习惯、情感的培养,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客观的分析现实,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敢于破旧立新,探索作业改革的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 

(一)作业的改革

1、作业的自主性。 

以前作业过分的尊重了教材,或由教师规定,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语文学习是一个大环境,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学生想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应该从学生自己的需要出发。例如,对预习性的作业,由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需要不同,他们预习的内容和对象也不同,有的可能对朗读感兴趣,有的可能对知识感兴趣,有的可能人物、事件感兴趣。又如,对字词的复习和巩固,他们已经掌握的,就不再需要了,他们希望获取新的知识。因此,语文的学习,重在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积累、自我运用。当然,教师的建议和指导也起一定的作用,只不过要谈化教师的规定,减少机械、重复性的作业。

2、作业的开放性。 

由教材走向课外,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学习空间内,自主制定计划,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方式。如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学习板报活动、格言警句积累活动等等,都体现了作业的开放性。 

3、作业的综合性。 

语文是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就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每次的作业要突出综合的特点,如:听广播、看电视写一段新闻或感受;读一读有价值的书籍;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总之,作业不要单一,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实践性和趣味性。 

(二)作业的评价 

1、从评价的内容上看。 

对不同作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既要关注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完成作业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如有的学生对于书面作业,虽然知识运用得很好,但写字不工整,要给予指正;有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好,但学习态度端正,要提出表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如研究性作业,是自己探究获得的,还是直接抄袭获得的。 

2、从评价的形式上看。 

改变单一教师评价的方式,提倡教师、自我、同伴、家长相结合,当然有针对性的,如对写字、朗读、作文可以这样进行。另外,全体参与式的评价,还要适度,因为每项作业,每次作业都这样做,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3、从评价的方法上看。 

评价方法要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既要有准确评价,又要有模糊评价;既要有口头评价,又要有描述评价;既要有分数评价,又要有等级评价;必要时可以采取奖励的形式。教师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创造性,如有的教师让学生互评作业时,允许学生在作业上画表情图案,或写几句想说的话,学生相互传阅,兴趣很浓,这样促进了交流。 

三、关于日常活动的评价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来自多方面的,日常活动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对学生日常活动的表现进形评价是必要的,这也是改变了过去以作业和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

考核学生日常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内容包括学生的某项语文学习活动,其最终的成品如精选的作业、作文、读书报告、写字作品、日记、考核试卷、问题设计或解决方案、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等,总之是能够提供有关他们学习情况的材料。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应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三结合。特别强调学生的相互评价,可采取学习小组的形式,指派负责人轮流保管档案,负责整理、建议、评价等,教师做宏观调控,把平日的管理权给学生。对于评价要注重过程性,根据情况实际情况可采取周评或月评,评价方式尽量用描述性评价,客观的分析,以激励为主。

考核学生日常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二:建立学生活动跟踪卡。跟踪卡既有分项的又有综合的。分项的如: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活动参与、学习特长、活动作品等。综合的: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研究性问题等。跟踪卡还是体现学生自我管理为原则,多采用描述性评价。

无论是档案袋还是跟踪卡,操作起来都存在繁琐的问题。教师要尽量简化程序,科学管理,在实践中不断的优化。

四、关于终结性评价(兼考试的改革) 

课程改革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之一。不要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不要做“严肃”的统一的命题,不要以“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习惯,关注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命意义。考试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促进自我激励。 

1、评价内容:由综合走向分项。                                                             

所谓综合是指过去把识字、词语、句段、阅读、作文归为一张考卷。这重评价具有不合理性,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个性与特长不能仅凭一张考卷,来定性学生的成绩,例如对识字的考核,学生的识字量有差异,不能以考卷上的要考核的生字做标准,他们在课外可能还学会了许多生字。阅读能力不仅是针对某一文章的理解、品读、思辨、联想,还应包括自主积累的阅读材料和获得的感受。作文也要看平日的提高的过程,不是一道命题就能评价的。分项考核的好处是减少教师的主观评价,把考试内容选择权尽量给学生,另外减缓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因为分项是突出某一方面的考核,重在尊重学生差异和特长,分项不统计总成绩,使学生失去横向的比较。 

分项考核: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思考、朗读与交际、作文与创新、综合与实践 

★积累与运用:主要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包括拼音、识字、写字、词语、句子。

拼音——认识声母、韵母、正确拼读音节,不要求给汉字注音。 

识字——学会的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如纠正方言与辨别字音,多音字与形近字辨析,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会认的字(只要求会读。一般用选文的方法让学生来认读。)低年级的识字评价要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着眼于识字方法,不要计较识字量。 

写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讲究艺术美。 

词语——主要是积累与运用,如词语搭配、填字组字、用词造句。注意学生课外的积累,如写出关于描写春天的词语、情态的词语、动作行为的词语,强调学生自我选择类项、写出自己感兴趣的词语,不计较词语量。 

句子——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给句子加标点,把句子补充完整,简单句式变换,平时积累的佳句、格言、警句、俗语。 

★阅读与思考:主要是对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思辨、评价、鉴赏等。阅读的考核体现综合性(对字词句的把握、对问题的理解、对读物的概括、对思想内涵的感受),应从三方面来考核,一是课内材料的阅读;二是课外材料的阅读;三是生活中的积累(如读过什么书、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景观、自然现象等) 

★朗读与交际:主要考核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读——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注意停顿和重音、注意语调和速度。

交际(口语交际)——在活动实践中进行评价。注意创设活动的情境、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提供具体的语言环境。 

★作文与创新:在“抒真情、写实感”的基础上,能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延伸展开式的大胆的虚构。 

★综合与实践: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强调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强调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兴趣以及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写一份关于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办一份主题班报;利用网络搜集国内外重大新闻,这些都体现综合性考核的特点。 

2、评价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过去一提到考试,就是把学生封闭起来,教师严格看管,严肃评卷。这不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是被迫的接受,其精神的压力使他们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考试的目的是促进他们的自我激励而不是在甄别,所以必须改变封闭考试的做法。例如对研究性问题他们可以合作,可以查阅资料,可以问老师,可以求助他人,另外不要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要让学生感到考试就像完成作业一样轻松。 

3、评价方法:提倡教师、学生、家长三结合,强调在互动中评价。多定性的描述评价,少定量的分数与等级评价。终结性评价要与平时的作业、日常活动的评价结合起来,整理好材料,共同装入学生个人档案。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