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好文章有若干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有一句话说得好:“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然而,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如何克服学生作文中的这些弊端,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呢?
第一,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叶圣陶先生再三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因为不是出自肺腑,文章是不会生动、自然、感人的。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同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生活中还应该多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例如当我们读到“小路热烈地奔向大路”这样的句子时,不应以简单的对错去判断,而应欣赏表达的独特性,鼓励诗意化语言的运用,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落到实处。
第二,倡导“从自己的生活写起”。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基础。然而,不少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没有素材积累,于是每到作文时便搜肠刮肚,作文就难兔“空话。大话、套话”连篇了。因此,教师要把“厚积而薄发”的道理讲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随时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存人自己的题材库,防止“材料用时方恨少”。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
[案例一】曾不止一次地欣赏过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于老师印象》,对于老师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片段更是历历在目。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要边看边想;说的时候,要大胆,实事求是,不要有什么顾虑。──先看于老师有多大年纪?
生:我看,于老师今年40多岁。
师:多多少?
生:四十三四岁。
师:猜,就是想。你们应当把我和你认识的人加以比较。从外表看,我和你认识的哪些人差不多?由他们来推断我的年纪。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我四十三四岁,比我的实际年龄小得多。但他这么说,必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积极思考,正确的答案可能会马上出来。所以,我告诉大家,我上课的时候,最喜欢发言发错的同学!谁说错一次,记特等功一次,他们是有功之臣。
师:别忘了,要实事求是,大胆地说,说于老师老,于老师不难过。
生:于老师今年大约50岁。
师:大约一词用得有分寸,因为这毕竟是估计。告诉大家,他猜的和我的实际年龄只相差一点。(说着伸出一个指头)
生:于老师今年51岁。
师:再看看于老师的长相,这是重点,(边说边用手指指自己的面部,众笑)先从脸型说起。
生:于老师长方脸,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
师:慢!请看准。记住:要实事求是,说真话。
生:一双小眼睛藏在眼镜后面。眼睛虽然近视了,但很有神,流露出一种亲切慈祥的目光。
生:于老师高鼻梁,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
师:嘴大这个特点你是看出来了,还有什么特点?
生:(迟迟疑疑地)您的嘴角好像有点歪。
师:这位同学做到实事求是了,只是有点不好意思说。没有关系,不是“好像”,就是有点歪。我年轻时得过面部神经麻痹,留下了后遗症,嘴角有点歪。
(韩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