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成人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挑选的丰盛的“精神大餐”却常常兴味索然,读书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孩子独特的阅读兴趣与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年龄段有每一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每一个年龄段有每一个年龄段的阅读需求,最佳的也是最有效的阅读应当是阅读符合自己年龄段特点的读物,因为这种阅读与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时的阅读才能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才能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应当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全新理念。
当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对学生的阅读不管不问。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小学生捧着从地摊上买来的书籍或不适宜学生阅读的成人书籍在读,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可见,学生的自主选择应当在老师科学指导、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对低中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广泛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科普作品等,让孩子们从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高年级就要广泛介绍情节曲折的小说、传记作品、科普作品等等,推荐的书目面要宽,量要大,让学生有广泛的自主选择的余地。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有关名著。如学习了《丑小鸭》一文后,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小抄写员》后,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习了《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等。
【案例】阅读课上,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着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我也捧了一本《名家散文》,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书海中,尽情地享受这春日下午惬意的时光。
“呼噜,呼噜……”这不和谐的声音吸引了我和孩子们的目光。
是方明!我轻轻地走了过去。这孩子头趴在翻开的书上,打着甜甜的呼噜,口水都流到了书本上。
我感到既好气又好笑。
课下,一脸沮丧的方明低着头站在了我面前。一想起他酣睡的样子,我不禁又笑了。我拉他到我跟前,“是不是晚上睡得很晚?”我问道。
“不是!”他很干脆地否定了,“我一看书就想睡觉。”他小声地嘟哝道。
从他的表情我看得出,他说的是真话。因为他的诚恳,我感到高兴,同时内心里也不免生出些许的感慨:现在的孩子啊,有这么好的读书条件,却不懂得珍惜利用,想想我和他们一样大的时候,由于家境窘迫,难得有书读,只能一遍遍地翻爸爸的小书橱,以至于连《毛泽东选集》都拿来读……
“你看电视时想睡觉吗?你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剧呢?”
一聊起这个,他立刻来了精神,再没了刚才睡眼惺忪的样子。“我最喜欢看侦破和探险的电视剧……”他告诉我,福尔摩斯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是他心中的偶像,他长大了也要做一名侦探。“可是我妈妈非要我读名著,背唐诗、宋词,说这些是高雅的东西,将来会有用的,我家里全是这方面的书,可我一看就想睡觉……”
哦,我终于弄明白方明看书想睡觉的原因了。
晚上,我敲响了方明家的门,同他妈妈就孩子读什么样的书的问题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建议,先从孩子喜欢读的书开始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尊重孩子读什么书的选择权。
他妈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为方明买来了《福尔摩斯侦探全集》《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书。方明与他梦想中的英雄终于有了交流对话的机会。阅读课上,他那专注读书的样子令我欣慰不已。
后来,我又尝试着向他推荐了一些别的书目,《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等。对于这些作品,尽管他一开始并没有投入进去,但在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感染、引导下,他也逐渐融入了其中。
我为方明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看到班里的孩子越来越喜爱读书,读书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欣喜之余,我不禁慨叹:只有尊重孩子读书的兴趣和需要,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知识才能融入到他们的灵魂里去,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不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吗?
(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