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对其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因此,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有战略的眼光,在小学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其创造潜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让创造教育进课堂
尽管小学低年级学生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新见解、新思维变得越来越少,大胆探索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弱。其中原因可能很多,但教师的教育方法对这种创造力的抑制则是主要原因,因此教师首先要启动创造思维,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 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其创造潜能
创造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加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训练,达到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创造意识的目的。我们抓住创造教育的这一实质,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把自主意识引入课堂教学中。
培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引导他们去思维,去想象,叫他们多思、多想、多观察。激发学生兴趣,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教师利用 巧妙的提问或设置悬念创设诱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发学生参与学习。
(2)质疑问题引导参与:“于无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大胆持疑问难,大胆创新,允许他们别出心裁。自由思考,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设想,学生之间相互诱发,相互激励,力争达到创造设想的连锁反应。这时,学生处于思想高度集中状态,意识十分清晰和敏锐,思维极为活跃,往往会产生很多奇妙的创造性设想。
(2)大胆放手注重参与:“任何一种创造都离不开前人已经创造的普遍意义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成果。”仿说一句话、仿写一段话都是为创造做准备。所谓“熟能生巧”。“巧”字包含了创造的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疑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在课堂上,教师都懂得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往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又形成了问答模式。我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的教师总把学生看成是一群小鸡,自己是一只“万能的老鹰”。总要爱护他的一群小鸡,可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群小鸡是要出笼的,他们要自己奋斗,去建设自己的家园,如果他们没有能力,那他们就要被淘汰。所以,教师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时刻为培养21实际的新人而工作。
2、课堂教学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
人的差异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也有强弱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在培养和训练中得到发展。
(1)教学目标要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另一方面要研究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教师心中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上限目标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2) 课堂提问要分档。
(3) 作业布置要分类:一般情况每
天作业应分两套题布置,一是给中等以上的学生布置些基础题和动脑筋题。二是给中等以下的学生布置基础题。但是不要确定哪些学生做哪套题,要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的分层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题上分层,二是从题的难、易层度上分层,供全班学生任意选择。这样,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巩固和提高。
(4) 评价反馈要分段:对学生的 回答、作业等进行分度评价。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创造教育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使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