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教师应当注意课堂提问的度、量、衡。
一、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不仅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辄不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所以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最好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找出来读一读。再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弄清了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进行探路飞行的?在学生弄清了这个问题后,再问:科学家揭开的这个秘密回答了前文的哪个问题?学生前后一联系就知道是回答了第二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又如《小珊迪》一课问:(1)“课文中写小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2)他伤得这样重,为什么还挂念头这些呢?学了这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的问题把本课的重要情节显示出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珊迪是一个既诚实又善良的穷孩子。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教育了学生,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上述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难度适中,把握准了“量”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了提问的预期目的。
三、 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扁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