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并提出建构主义教学遵循的两条基本原理:一是知识不可能被动接受,只可能被主体创造;二是认知功能具有适应性,并适应于经验世界的“构造”。所以,教师要以生动活泼的“鼓励性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追求成功达标。
一、“鼓励性评价”的含义及特点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鼓励性评价“的特点表现在:
1、“鼓励性评价”不是面对一部分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反映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2、体现了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教师要从学生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制定教学策略、原则和方法。
3、体现了发展性原则。教师通过这一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
4、体现了渗透性原则。教师从素质教育出发,进行渗透教育,包括渗透内容的全面性、启发性和激励性。
二、实施“鼓励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鼓励性评价”的基础。教师要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要善于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对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教师应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的、民主的基础上。
2、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教师的真诚、中肯,鼓励和赞扬都要发自内心;要新颖、独特、灵活多样,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要适时;要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
3、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实施“鼓励性评价”的有效渠道。赞可夫指出:“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演示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动手操作等等,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4、“鼓励性评价”是培养和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赞扬,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并在失败面前不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