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化学论文 >> 资源正文
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
          ★★★
【字体:
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2


  摘要: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学习化学应有机会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教师就是要尽可能地提供这样的机会。科学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收集实证资料。要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内容的难度、教师的恰当指导。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发生的方式和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探究的机会两个层面,并努力使之融会贯通。
  关键词:科学探究  从事科学  问题中心  自主参与  合作交流  收集实证资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那么,学生学习化学应有机会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教师就是要尽可能地提供这样的机会。
  科学探究首先就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酸雨危害的探究可让学生思考“乐山大佛”最近要展开修缮的原因,继而从酸雨对身边物质(如植物、金属制品、建筑物等)有什么影响入手,分别用自备的植物叶子或果皮、小铁钉(或教师提供镁或锌)、小石子等,放进pH约4~5的稀硫酸(模拟酸雨)中观察现象,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知道酸雨的危害了。开始最好能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转向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上述实验中,学生观察到酸雨对植物的危害没有对金属危害那么明显,自然会提出“酸雨对植物的危害大吗?”这样的问题,这时应首先表扬学生,夸奖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脑筋转得快。然后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部分同学用预习时准备好的资料让全体同学知道了不少地方的树木森林已受到了严重的危害,说明酸雨对植物的危害较大,只不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们不易察觉,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课后学生反映对酸雨的危害最清楚了,不少同学更整理出不少酸雨危害的资料,有些同学还写出小论文。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学生在学习酸雨危害时能主动发现和提出“酸雨对植物的危害大吗?”这样的问题,并通过了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已经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学生的探究兴趣已培养出来并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就能有真正的探究学习。
而学生们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就是很好的合作交流,能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扩展了视野,使个体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最后全体同学知道了“酸雨对植物的危害较大”就是成功的例子,最终完成了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重要区别。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做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开展“酸雨对植物的危害较大”的探究时,除了部分同学的资料介绍,教师还可以准备好用“酸雨”浸泡时间较长的植物叶子,让同学们看到较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真实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获得实证资料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如:观察具体事物,描述其特征;测量物质的特性,并做好记录;实验室中实验、观察和测量,包括在控制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记录有关的现象;从教师、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等。
  以上是科学探究学习的特征,包括了以问题为中心、强调自主参与、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收集实证资料。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时,重视和加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这就是从事科学,在从事科学中学习好化学知识的目的就达到了。
  科学探究学习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解决很多困难,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做出适当的处理。首先是要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注意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如我任课的学生,本来学习基础就差,到了初三就更明显地落在别人的后面,他们将探究性学习视为畏途,感到困难。教师应对这些情况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好适合他们探究的内容,让他们成功探究后增强信心,积极进行探究。如“乙醇的制备”的探究,可让他们从最近看过的电视“酒是故乡醇”获得的资料来回答酒的酿制。这时教师(或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告诉学生:酒精是乙醇的俗称,酒里就有酒精。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很容易知道了“高梁、玉米和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可得到乙醇”这一化学知识。而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已提出“除了高梁、玉米和薯类,还有其他东西可制备乙醇吗?”那么教师可让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究这一问题,这样就达到了“新课标”里提出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也是从事科学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教师、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层次不同的实证资料,成功地进行探究。在一次探究学习的研讨会上部分教师提出可采用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如先播放有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的音像资料,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这就是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探究,这样才能有有利于科学探究学习的进行。
  科学探究学习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观察实验、猜想与假设、解释与结论等环节中。如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开展探究时,让学生从已掌握的“化学反应时常会看到放出气泡”这一知识,在探究实验时从金属和大理石分别与酸雨反应放出气泡,探究出酸雨对金属制品和建筑物等会造成腐蚀。这就是说从事科学要注意如何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开展探究。
科学探究学习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难度,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适当降低难度,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探究时从易入手,一步一步地探究,最后达到目的。
  科学探究学习还要注意教师恰当的指导,这应该是比较关键的。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教师如何指导。教师不是命令学生如何做,而是引导学生去想。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探究学习开始时可以给较多的引导和帮助,而随着学习的进行,可逐渐让学生更多的去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探究。如课后可让学生尝试进行调查与研究,写出有关本课题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探究活动的研究得出了“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这样的初步结论。我向佛山市教育局申请立项,主持研究《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并获批准。在2002年12月,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研讨会,市里许多化学教师参加了研讨。我上了一堂公开课,特意选了学习基础较差的一个班学生参与,目的是让大家来研究科学探究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情况。课题内容是“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课后老师们热烈地展开了讨论,一致肯定这样开展科学探究可行,认为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现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注意到了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在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时,应重视和加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具体要做到:学生参与围绕科学问题、事件或现象展开探究活动,探究要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相联系,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探索方法、步骤,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问题,验证假设,分析、解释数据,并将他们的观点进行综合,构造出模型,利用教师和其他来源所提供的科学知识阐述概念及其解释。学生拓宽了新的理解、发展了新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于新的情景,最终学生和教师共同反思并评价所学内容和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尝试到探究学习的乐趣,自然就能提高科学素养,掌握好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长沙:岳麓书社,2002.6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