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汀先生生前曾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目前依然存在。小学六年中,语文课多达两千多节,占所有学科总课时的百分之四十,却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字写不清楚,书读不顺畅,话说不明白,文章写不通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问题刻不容缓。
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原因要到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中去寻找。省教委《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语文耗时多,收效低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可谓一针见血。课堂教学盲目性、随意性大,教师往往偏重于课文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学生负担沉重,厌学情绪日增。
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现状,从1993年起,我校正式将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教改实验作这重点研究课题,采取减少课时、改革课型、精选重点、创新教法、改进手段、合理配时、创高氛围等实验措施,以寻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科“轻负担,高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一实验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对语文教学“低耗高效”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下面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低耗高效”,必须由正确的思想作指导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造成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复杂,但最主要的还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此,若认识上有偏差,教学中就会方向不明。语文教学曾出现过两种偏向:一种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这一偏向“文革”期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另一种是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性,把语文课上成纯工具课。这两种思想指导下的语文课,均无“低耗高效”可言。当前,我们应当全面地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其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毫无疑问,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相当的语文素质,包括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等。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打好两个基础,即听说读写基础的思想品德基础,语文教学效率高不高,这是两个重要标志。
第三,必须强化效率观念。时代演进到今天,各行各业都在讲速度,求效率。不讲效率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反映。效率不仅应是校长的教学管理目标,也应是教师课堂追求的目标。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三多三少(内容分析多,综合训练少;问答灌输多,启发自学少;应试练习多,知识积累少)恰是教学上少慢差费、不讲效率的具体体现,必须切实改变。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低耗高效”,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以效率求质量,而不是以强度求质量。
二、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低耗高效”,必须在“效”字上做文章
“低耗高效”旨在通过“低耗”达到“高效”。怎样在学生负担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呢?以下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 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单位时效。
课堂教学效率可以类比于物理学的功率,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要使这个比值增大,就必须改革课型、创新教法、精心组织,尽可能使有效教学时间得以增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功效。其中尤其注意几点:
合理增加信息量。教师应利用宝贵的四十分钟,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最大量的知识信息(但不是“满堂灌”),使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水平,从而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小学生的注意有不稳定性,要选择接受知识最佳期完成新课的讲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避免结构松散、节奏拖沓,尽量减少由于干扰而失去的信息量。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受益。
提高思维密度。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维持思维活跃状态。“学贵有疑”,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设疑要讲究艺术,满堂提问、小手如林并不一定是思维密度大。判断型的注入式提问和说明型的模拟式提问缺乏思维力度,应少用。提问的坡度及信息差与教学要求、教学环节要配合一致,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迁移的条件,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发表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功效。
养活时间损耗。四十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要珍惜分分秒秒,用于教学。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准时进课堂,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和语速的适当,注意板书的精当,提问的技巧等。总之,要尽可能养活有效教学时间的浪费,以提高教学效率。
更新教学手段。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多使用教具、学具,都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2、 努力吃透“两头”,抓好“双基”训练,增强教学实效。
以大纲为准绳,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大纲是指导教学和纲领性文件,它明确规定了教学目的和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来源于教学目标的不具体和训练重点的不明确,裨上是不照大纲办事的结果。
钻研教材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学目的的确定,教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安排都建立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所以我们提出力气化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上。
针对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要的是要“目中无人”,即时刻想到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能力发展、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上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有的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常以优等生的回答代替全班学生的理解,以频繁的齐声回答掩盖学习上矛盾冲突,致使中、差水平的学生没有真正得益,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
切实加强“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加强语文字、词、句、章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方读定基本能力的训练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要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实验中,我们改变了过去语课“三段式”的倾向,尝试了“导读课”、“讲练课”、“练评课”等不同类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训练。同时,努力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与双基训练的关系,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收到了实效。
3、 注重智能培养,减轻学生负担,追求发展长效。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具有长效性,其作用要通过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示出来,语文教学同样如此。语文的教学,往往不是通过当堂做题情况就能反映出来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不能光看分数,还要看学生的智能发展。赞可夫说:“智慧发展比分数更重要”,“启蒙教育必须使儿童的智力一年更比一年好。未来接班人的素质不仅要反映在对知识的占有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上,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能训练。
三、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低耗高效“,必须正确处理好若干关系。
1、“低耗“与”“需耗”。
“低耗”并不只意味着精简教学内容,压缩教学时间,减少练习作业,需耗的不耗是真正意义上的“低耗”。关键是要找准哪些地方“需耗”,哪些地方不需耗。以阅读教学来说,目前阅读课耗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的时间太少,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因此,必须做到精讲多练。但是强调训练为主并不是不要分析,要摒弃的是繁琐、架空的分析,该讲的还是要讲。
2、课内与课外。
实验证明:开设语文活动课和创高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对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拓展学生领域,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从而实现“低耗高效”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课内”与“课外”应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课内提出的要求可在课外达到,如课内要求读,课外就要创造读的条件,订阅报刊、办图书角、搞朗读比赛等;课内要求说,课外就开故事会、说相声、排练课本剧、采访调查等;课内要求写,课外就搞书法小组、写作小组、出黑板报、写观察日记、当小记者、写稿投稿等。
3、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低耗高效”实验是语文学科教学领域内的改革,但它对其他各科教学的改革乃至全校的整体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验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来重视关心这项实验,保证主课题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同时我们注意处理和协调好语文和其它学科的关系,不因为语文学科的教改而冲击而削弱其它学科。我们要求将“低耗高效”的精神贯穿到各学科中去。我们认为,只有协调处理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改“突破口”的作用,促进整个学科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低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