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
【字体:
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材料。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带领孩子们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世界里邀游,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传递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是老师。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能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语文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的情感随着教材的感情起伏、推进、延续的过程。情感像一条彩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情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教材、老师和学生。
  一、渲染气氛,拨动心弦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上课一开始,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导入《小珊迪》一课时,我这样讲:“一个冬天的早上,雪花纷飞,(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意境)饱受饥寒的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两条腿,躺在一张破床上;他就要死了。(凄沧的情节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学生的心海。)临死前,他念念不忘的是:”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呢?‘(老师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哽咽的话语,使学生的心海漾起了波纹。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悲痛之情。)这样的导入,用角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初读课文,为领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奠定了感情基础。
  渲染气氛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把握不同的情感基调,引学生入情。如描写景物的,可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通过直观的、动态的画面,声影同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叙事的,或是写人的,我们可以摘取一两个片段或场景,选取一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来组织导入语。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一张琴,那么,只要我们轻轻拨动哪怕只有一根的琴弦,它也会余音袅袅……
  二、感受形象,动之以情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情感则如风吹海面,波澜起伏,无法平静。如果只是倚琴静坐,余音过后又将是一片静寂。音乐的悦耳需要演奏,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或用画面再现情景,或用语言描述,或用实物演示,或用音乐渲染,或用表演体会,或带入生活领会,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
  导入课文《会摇尾巴的狼》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了一个陷阱,在陷阱里贴上剪纸的狠,在陷阱上边贴上剪纸的羊。(简笔画使课文中的形象成为眼前的视象,抽象的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放映狼在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并配以滑稽的音乐。(学生看见了狼的丑态,禁不住嘲笑它,有的还在下面拍手称快。)有了表象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老山羊的善良、诚实、机警,狼的虚伪、狡猾、凶恶的本性,富有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很快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当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你干尽了坏事,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有的同学咬牙切齿,对狼的痛恨之情溢于言表,无法掩饰。
  学生在感受形象中动情,在动情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才富有感染力,真挚动人。教学一旦触及儿童心灵的领空,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情启思,思而移情儿童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巴金的《春蚕》中有这么几句话“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教学时:①点拨。老师轻轻地描述:我们仿佛看见漆黑的夜晚,母亲拿着烛台去添桑叶,多么辛苦啊!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养蚕的辛苦?学生带着问题品读,有的说:“我从‘每天深夜’、‘总要’、‘常常’这些字眼仿佛看见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劳身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母亲捧着大把大把的桑叶喂蚕的时候,额角上渗着汗。”学生在品读、思维中已渐入意境,一位勤劳的母亲的高大形象在学生面前浮现。
  ②揣摩。为什么不写“闪闪的烛光照着她的脸”?而写“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一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深思:母亲由于日夜操劳,辛苦的岁月在她的脸上印上了一道道烙印,但是为了子女能上学读书,就是再苦,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慈祥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啊!一次次的品读,”爱“的力量深深地牵动着学生的情感。
  ③移情。如果你是作者,当你一觉醒来,看见眼前这一幕时,你最想说什么?学生深情地说:“母亲太辛苦了;您是我的好母亲!‘”母亲,让我来帮帮您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母亲。“
  从学生饱含深情的话语中,从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中,我们知道:学生已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已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已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化为自己对母亲的崇高的爱。
  这样在精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在学生的感情世界里沉淀。俗话说“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健康的个性正是在语文教学中长足地发展。
  四、情景交融,情动辞发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欲言未语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学生最乐意的,能把心中的话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
  学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当学生噙着泪花朗读“就在这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时,老师启发:“如果小鬼还活着,你会为他做些什么?你从小鬼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迪?请把它写下来。”
  由于是有感而发,不一会儿功夫,学生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时,学生表达的是强烈真切的感情。停笔之后,他们把写下来的念给同学们听,将内心的感受相互交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情感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学生在抒发情感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写作中强化了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