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数学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七种问题情境
        ★★★
【字体: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七种问题情境
作者:付建华    资源来源:北京门头沟区军庄中心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在教学中,应使学习者明确所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寻求解决的策略及如何应用;明确所学知识是发展的?从而使所学知识网络化,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学生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在好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条件:   (1)现实性;   (2)挑战性;   (3)层次性(初始情境——后续情境——发展情境);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以下几种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动画情境   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的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河里有8只鸭子在游泳,接着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示又游来的5只鸭子。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讨论鸭子数量的变化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研究,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计算。而且还感悟、理解加法的意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打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当你去商店买一元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炎夏,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处农庄,庄主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唐僧说:‘我把西瓜分成四块,一块是1/2。一块是1/10…’。嘴馋的八戒心想:‘10比2大,我要1/10那块’。”教师提问:“你们帮八戒想一想,他挑的那块西瓜是最大的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意识得以激发,学生通过寻求多种解决策略,对分数大小比较的三种情况(分母相同;分子相同;分子分母都相同)进行建构学习。   四、创设挑战性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五年级能被2、3、5整除的数量,让学生任意列举大量的数字,教师脱口说出这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学生非常惊奇,并进行了计算验证,教师的结论是正确的。对此,学生非常疑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是否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时候,仍然是让学生列举大量的数字,教师回答,学生验证,于是学生纷纷想知道诀窍是什么。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收效非常好。   五、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找朋友的情境:一些学生手持卡片(10以内的数),一些学生手持加法算式。要求:只要式子和数相等两上同学就站在一起,其中一个学生讲如何计算。   六、创设发现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老师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操作、表现情境:怎样做一个罐头盒?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发现了圆柱的表面积的组成,并通过探究总结出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发现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计算方法的获得,而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七、创设实践情境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生学完了“圆的周长计算”后,带领学生到校园去选一个直径是80厘米的圆木,学完比例知识以后,带领学生到社会。校园去探如何测量一个树木的高度、旗杆的高度等。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教学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并通过小组,集体教学等方式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归纳出数学规律性结果。通过发展性情境问题使学生所学得以初步应用,课后通过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以升华发展。  资料来源:陶文中主编:《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老师怎么教》,地震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