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事实上,孩子是最喜欢创造的。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孩子身上最宝贵的资源。儿童时期是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才干的最佳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都很强,他们对自己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解决的问题最积极、最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教《捞铁牛》一课,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捞铁牛是一篇写事的文章,你们看了课题后能提些什么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如下:
什么时间? 在哪里捞? 为什么要捞?
谁捞? 捞铁牛 捞了几次?
捞了几只? 用什么方法捞? 结果怎样?
学生根据题目,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当学生弄懂课文内容后,教师还补充了两个问题:(1)除了用书上的办法,还有其他方法吗?(2)这件事如果发生在现代,能用什么方法捞?什么方法效益最好?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思维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用打捞船打捞。”有的说:“先派人到水底,摸清铁牛在什么地方,再用吊车把它们吊起来。”……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方法,通过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们还选出了效益最好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老师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了启发学生思维的情景,学生的学习经常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在学习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在发散思维中培养了创造思维。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多思多议。古人讲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生有疑而问,反映了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注意和探索奥秘的兴趣,而学生的“疑”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始发环节,是知识之母,是创造之母。学生的“问”是学习,吸收更多知识的需要,更是锻炼和发展创造思维的需要。在学习了《狼和小羊》一课后,教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学习了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其中一个学生问:“狼向小羊扑去了,结果会怎样呢?”这位学生的提问多么有创意啊!老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给故事编一个结尾,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编出不同的结尾。第一种:小羊被害了 ;第二种:一位猎人出现了,凶恶的狼被消灭了,小羊得救了。学生续编的结尾,正是由疑而问,由问而激发创造思维的充分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让学生充分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使学生在质疑求异中培养创造思维。
儿童时期是最高于想象的时期,想象力丰富的人联想多,奇特的想象有利于揭开创造的序幕,创造力就包含着这种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想象。高年级的语文课文中就要求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想象故事情节的下一步发展。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要求学生想象下一步的情节,学生就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家”、“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学校”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爱读童话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把学生爱看童话的兴趣引导到创作童话上,达到既训练写作技能,又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在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中,有许多想象性的作文,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会克隆》等,老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自由驰骋,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上,还安排了“编手抄报”、“编作文选”等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要考虑内容的选择,要为文章设计插图,要设计版头、封面,要编排版面,工作虽然辛苦,但学生们却能积极参与,乐此不疲。这是因为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创作才能、绘画才能、组织才能,能让自己感受到当“小编辑”的喜悦。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演讲会和表演课本剧等活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极好地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创造性的表演能力。总之,在语文教学 中,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创造才干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