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学函数时,程老师说:“函数呀,其实连三岁的娃娃都懂。你们注意没有?三岁的小孩过马路时都知道向左右看看。当他发现左方来了一辆汽车,他对不会作出这样的判断:什么时候我和汽车正好在马路当中相碰,什么时候我才迈开双脚。——这就是一个函数问题。三岁的小孩都明白的问题,对于十七八岁的你们来说,就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
一阵轻松的笑声过后,函数的学习的确人人感到容易。
一次,一位上中学的学生向我讨教如何写论文。我给他讲了一个关于疝气的故事:一天,办公室的一位同事说:“我的小孩得了疝气,要不要动手术?”一位老师说:“要动。我的小孩四岁时得了疝气,做了手术就好了,术后只留下一道很不明显的疤痕。”另一位老师说:“我的孩子也做过这种手术,手术很简单,没危险。”第三位老师说:“有位老师得了这种病,可是怕动手术,结果连走路快了都不行。几年下来,体质也差了。去年,下一步决心开了刀。现在一切正常,什么体育活动都能参加,身体也渐渐好了。”听了三位老师的话,那位老师说:“明天我就带孩子到医院去做手术。”
故事讲完了,我对学生说:“你把四位老师对话整理出来,就是一篇论文,题目是《得了疝气要动手术》。什么论文?如此罢了。你多读几篇论文,读的时候,对照我讲的关于疝气的故事,看看我说得对不对。别小看了这个故事,论文的要素里央都有。”
学生听了,手舞足蹈:“妙,妙!于老师,不论什么问题,你一说怎么就这么浅显明白了呢?”
我说:“‘不论’去掉,换个‘有些’。上小学时,我不就常对人们说,‘用词要准确’吗?”
师生二人开怀大笑。
德国的海因·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确实是真理。
教学中不妨加点“幽默”。适时、适量而又有分寸地“幽”它一“默”,效果绝对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