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前言部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阐述到: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笔者以为,要真正建设、落实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做到语文的“神不散”,即继续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凸现语文课的特色和本质,而语文课的形式可以“散”。
一、跨越学科的糅合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的广度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的一大优势。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站在较高的角度来审视、思考语文,必须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大课程观的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跳出语文看语文。像《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就涉及到社会、环境、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针对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虽说也能完成教学任务, 可学生学起来必然是寡味之极,因为:文中的一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是那样的遥远,他们的良好个性没有得到全面的展现和培养,平常所积累的知识没有得到体现和运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若教师能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联想和运用,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来感受、体验文中内容或课外的相关知识。如学习到地球的美丽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社会课上所介绍的地球知识,甚至其他相关的天文知识;学习到人类不加节制地破坏和开采地球上的资源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环境课上所了解的知识;学习到人类目前不可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时,可引导学生了解目前人类科学技术现状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来证明人类不可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样的教学不但能将课文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且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广泛阅读,学好其他学科,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联想的妙用,感染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当然,这种跨学科的糅合并不是将语文课上成其他的课程,而是指在保持语文课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灵活、有效的糅合。
二、多种手段的整合
今天,社会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日益增多,感受信息的手段也呈多样化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日趋迅捷,手段日益先进,为我们的教育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那语文教学该怎样应对时代的要求和符合学生的需求呢?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在继承好的传统手段的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做到多种手段的运用和整合。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其中尤以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为最紧要。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语文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整合。整合中,不是把信息技术只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即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大前提下,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了许多的课件,对学生学好语文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笔者认为,课件不能只是一个演示的工具,因为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要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得到很好的渗透、整合,就必须加强课件的互动性、学生的可操作性,如Miniquest或Webquest风格的课件,不仅可含有导言、任务、过程,还有资源、评价和讨论区。这样不但能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益处,还能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语文学习中去。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它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体验和研究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进而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丰富生活的融合
笔者以为,语文即生活。应该说,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他们学习语文最生动最鲜活的课堂。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生活割裂开来,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忽视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育人作用,完全将学生置身于真空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引导他们不断地广泛而深入地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拓宽知识的视野,使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文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还应该深刻认识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大胆突破课程三中心(教材、教师和课堂)的束缚,构建和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资源,即让学生的生活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再现和融合。如笔者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妙在何处时,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春风是春回大地的使者,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时会发生哪些变化。尽管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许多的答案都会和绿色有关系。学生自然也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绿”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动态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学生自然也就明白:“绿”比“吹”、“过”、“暖”、“入”、“满”、“到”等都要具体、生动、形象、传神。当学生学习到“红杏枝头春意闹”时,自然很快就会明白“闹”字的精妙之所在。对于课文的理解学生往往受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的理解,此时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荔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作者的儿子)再不用熬到28岁才能尝到荔枝,他还不懂得什么叫珍贵,什么叫舍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张开嘴巴。学生在理解文中的“他”时,往往是对“他”持批评的认识,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对“他”该怎样认识。
四、作业内容的综合
作业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真要把这些变成语文课程的资源,光靠教师的开发、利用和引导学生去关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在实际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和实践。那么,布置合适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就非常必要。以往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机械性的、重复性的抄写之类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无任何创造性、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会渐渐变得不愿做作业、对学习丧失兴趣,并恶性循环,因为这样的作业不但不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体、心灵会造成难以愈合的摧残,进而背离教师的良好初衷。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认为,教师应布置一些有创造性的、操作性强的作业,作业涉及的内容要有综合性,不要只是将作业局限在狭小的“语文”天地中。这样的作业往往能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作业内容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的学校后面有一条小河:河水很脏,河床在变浅,河面在变窄。于是,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以《小河的变迁史》为题,对这条小河作纵向(历史)和横向(和其它河流作比较)的调查了解,写一篇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作业的兴趣远远超出了笔者的想象。学生对这条小河的现状做了考查:河水的颜色、气味,河水中有哪些垃圾以及垃圾的来源,水中是否有鱼类生存;自发地去询问住在小河附近的老人:了解以前的小河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这样;并自发地组成小组对附近的河流进行调查研究,与所研究的小河作比较;最后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环境知识对所了解到的材料进行分析(不明白的地方还知道通过上网等多种方法查找资料),写出了较为成功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治理小河的办法。类似这样的作业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听、思考、分析、表达、交流、写作、上网等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还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呢?
总之,语文课程的改革应求新、求活,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但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语文”,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即语文教学应是“形散神不散”。
欢迎论坛上的专家多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