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教学经验体会撰写例谈
        ★★★★
【字体:
教学经验体会撰写例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2-1-33

           教学经验体会撰写例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师的职业越来越被众人看重,社会家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如果还是做"手捧课本进课堂,粉笔一支嘴一张"的教书匠,教书先生,那么终究会被淘汰。所以,我们老师必须成为科研型的教育专门家,才能有参与岗位竞争的实力。这种实力怎么展示,不凭自吹,评职称、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都必须要拿出能证明你实力的东西来,这其中除了教育教学上能量化的实绩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文章。有不少同志,教学水平很高,只是缺少文章,最终业务方面的晋升上不了,很是可惜。这样的文章到底应该怎样写,其实也不是太难,只要做有心人,掌握一些方法就行了。我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写了一些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大小近120篇,约40万字上下。最近五六年,我发出的稿子刊载率达到了95%以上。自已回头作了一次总结,也得到了一些启示,什么启示?文章不光靠硬写,硬写叫苦干,我的文章有硬写的,更有巧写的,"投机取巧"的占到80%以上。我想把得到的启示和各位同仁交流一下,介绍的过程中例举的文例都是我自己的,并没有"王婆卖瓜"的意思。只是想通过介绍,能得到大家的指点,以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经验体会的总结撰写上再有新的起色。
    教学经验、体会的撰写,个人认为要弄清楚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为什么要撰写教学经验体会?这个问题不需要细讲,无外乎下列"五个有利于",利于及时积累、利于自我提高、利于互相学习、利于形成风格、利于提升自我。
    第二是怎么样撰写教学经验体会?我想把它作为重点来讲一讲。这里也分两个方面来说:
    一、写什么?即写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到什么地方去找,用个时髦的话说,就是个如何去开发写作资源的问题。我的体会两个字"积累"。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音亏,半步)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一是来自于教学的过程。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写作的材料是从这里获得的。只要我们把点点滴滴、零零散散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及时地记下来,并进行整理,寄出去就有可能发表。比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会有好多新的见解,可能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的,可能是就某个知识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来有一篇课文叫《老水牛爷爷》,课文中没有写老水牛,写的是一位老爷爷,作者为什么称这位老爷爷叫"老水牛爷爷"?这位老爷爷哪些地方像牛呢?可是课文中并没有写牛啊?这就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老水牛的特点,而后再把老爷爷和老水牛进行比照,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位老爷爷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水牛"。备课的时候,我自己先去观察研究。课文中说老水牛爷爷"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光闪闪的眼睛","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而老水牛的眼睛是大而明亮,身体壮实。由于体重、腿粗,走起路来踏地有声。这位老爷爷外貌酷似老水牛。老水牛凫水本领特别高,大热天,它喜欢在河里纳凉,这位老爷爷凫水的本领一点不亚于老水牛。"夏天,潍河涨大水,不管怎样的大风大浪,他能双手托着衣服,在一里多宽的河面上走上个来回,衣服一点也湿不着。高兴的时候,他用一撮青草把耳朵一塞,一个猛子扎到河底,像棱鱼似的,出溜出溜一口气钻到对岸。"老水牛不轻易叫唤,平时耕地、打场、拉车,任你使用。只要能干的活,总不会后退一步,而需要人们给它的只是草和水。这位老爷爷"话不多,轻易不见他张嘴,可他总喜欢帮助别人,人大力大,干活麻利","谁家有什么事,就像使唤家里人一样,随时去叫他帮忙""在这种时候,他总是笑咪咪地"迎上去。这位老爷爷的确具有老水牛的品格啊!备完了课,我立即动笔把我的想法写成文章,题目叫《老水牛爷爷哪儿像牛》,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发出来了。
    有的时候只得到一点点体会,见不着去写,那就把它暂存起来,等积累多了再酝酿撰写。例如我在备《我们家的猫》一文时,为怎么帮助学生解释"丰富多腔"这个词伤脑筋,再读读课文中有这个词的句子,忽然眼睛一亮,发现了新大陆,这句话是"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句中"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不正是对"丰富多腔"的具体解释吗。其他课文中会不会还有这种根据句意直接释词的情况呢,所以我就把这个新发现作为一个小小的研究项目,在备课中慢慢积累与之相关的内容,一年以后,材料丰满了,动笔写了一篇文章叫《例谈语境释词》被陕西教育刊用。文章谈了两种解释词语的方法:一是根据句意直接解释词语。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不把这个人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句中"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就是"张冠李戴"一词在文中的准确意思。再如《蟋蟀》中"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作者把前两句的意思概括为"随遇而安"来说明蟋蟀在对待"住宅"这个问题上,与别的昆虫不同,其实前两句话就是"随遇而安"意思的解释。第二是根据句意分析释词。例如:《小站》中"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里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这是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由于喷泉"水珠四射",喷洗着小宝塔,所以小宝塔非常干净,一点灰尘都不沾染,也就是"一尘不染"。另外我还举了《飞夺泸定桥》、《詹天佑》两课中的例子。
    上课、听课也可以得到许多可以写的材料。我发表的教学体会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听课听来的。比如有一次去听森达小学陈学琴老师《雨中》一课,课上有个同学站起来说:"马路上的交通是不能随便封锁的,我觉得这群红领巾的做法是不对的,老师你说呢?"陈老师很机警,她首先表扬这个同学肯动脑筋,然后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请你们对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个小男孩发言:"我同意他的看法,天下着雨,路很滑,万一出了交通事故责任就大了。""怎么会呢,人们排成一行,手里挥着红领巾,嘴里还大声地喊着,开车的司机会看得见、听得到的,会及早停车的,怎么会出事故呢?"又一女同学提了反对意见。"我认为,仅为了这两筐苹果而封锁交通是很不值得的。如果后面来了一辆120救护车急着往医院抢救病人,耽误了时间,是苹果要紧还是人命要紧?"一个小眼镜针锋相对。"这是特殊情况,不会这么凑巧吧?"下面有几位同学议论着。这群孩子的做法到底对不对泥,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陈老师,希望老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陈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提示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书,答案在书中写着呢。听了陈老师的话,大家立刻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起书来。读书的声音渐渐地小了,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第一个提问题的举起了手,陈老师还是请他再发言。"现在我明白了,因为这是一条较为偏僻的马路,加之傍晚下雨,行人车辆就更少了,所以短时间封锁一下,没有什么问题。"又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读了课文中的三句话,还做了说明:"'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棱的小船。'、'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这两句话说明马路偏僻;'这一切发生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说明封锁马路的时间极短,不会对交通造成什么影响,既不影响交通又能帮姑娘捡回撒落的苹果有什么不好呢!"这时陈老师笑着说:"这群红领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环境里,短暂地封锁一下交通并没有错。答案找到了,也快下课了,老师想留个自由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就做一做,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如果姑娘的苹果撒落在一条要道马路上,又会引出什么样的故事呢?"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清秀的粉笔字。我赏识这个教学片断,回家就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由封锁交通引起的争论》,很快被安徽的《小学生导读》杂志录用。我的《"半晌"里面有文章》就是听了孙蕾老师《画杨桃》一课写下的;《"三奇"使马踏飞燕名闻天下》就是听了颜世岂老师《马踏飞燕》写下的;《丰碑之"丰"》就是听了宋立刚老师《丰碑》一课写下的。《弓拉雁落在"有名"》就是听了纪宗耀老师《惊弓之鸟》写下的。等等,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有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技能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启示。例如我到冈西小学听美术老师上剪纸课,学生剪出来的作品拿在手里,并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可是在反面用对比度强一点的色纸一衬,一幅幅鲜活的图案,真让人爱不释手,由于语文教师的本能,立即使我联想到了写作手法中的衬托,使我对衬托的作用及运用又有了深一个层次的理解,回来后就联系小语中的课例写了一篇文章叫《"衬托"的艺术》。
    学生的作业中带有共性、普遍性的,往往又会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只要你抓到,一写就会被采用。学生使用草稿纸,存在着许多问题,却不被我们重视,我看到了想到了,写了一稿叫《如何使用草稿纸》很快见报。再如学生写"冒、肺、考"常常出错,就是我们成人也是如此,还有这个"○"197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才正式收入进来,成了汉字家族中的一员,但它应该怎样写,却没有人问津,我对它们作了些研究,写了《你会写"肺"和"冒"吗》、《"考"字原来这样写》、《话说"○"》等三篇文章,均被先后刊用。
    二是来自于阅读所产生的共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自有神"、"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这是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确实,你光有实践而不去读书,学习、借鉴,你是写不出有质量的文章的。像我们学校金校长、吴勇主任、丁加华主任等每每能洋洋洒洒写出大文章登在大刊物上,是大量阅读、触类旁通、升华实践而致。我所写《"分态备课"的实践与思考》《"暗示法"在组织教学中的运用》、《"模糊法"运用管见》、《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浅探》等,就是我通过阅读学习,联系教学实际写出来的,都在3000字左右的文章。例如,浙江杭州大学有个朱作仁教授,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我在教研室工作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他的文集,因为他的一些观点很切合小学教学的实际,他针对提高教学效率提出的"大三实"、"小三实",仍旧影响着我去看待、对待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一切改革实验。"大三实"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小三实"即课堂教学要扎实、朴实、真实。他的文集中讲到,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一种模糊性,在一定条件下大致地把握它们,倒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影像。这种模糊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精确性则是相对的。"读到这里,我就联想到实际教学中,常常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一个问题,而适得其反的尴尬场面。在教学《江雪》这一首诗的时候,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介绍、讲解作者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之后,通过对江乡雪景的吟咏,抒发了自己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至死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情怀。其实小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一千多年以前的诗人,在当时情况下的复杂处境和那种特殊的心态,就是我们教师也不可能领会它的全部。那怎么办?这个模糊法的理论,在这里就发挥作用了。对参考书上介绍的诗人处境和寄托等概不和学生提及,只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作模糊处理,体会诗人锤字炼句的功夫,欣赏诗人优美的诗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渔翁不畏严寒的高尚品质,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更加切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后来我又联系《看月食》、《草原》、《李时珍》、《粜米》等课的教例写成了《"模糊法"运用管见》发表于《吉林教育》。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抄得好不如抄得巧。这不是让我们去抄袭别人的文章,而是对别人文章的观点、内容、形式作创造性的褒贬、补充或重组,使之变为自己的东西,让人感不到你有偷袭的嫌疑。其实这是我们从阅读中获得写作材料的一个捷径。比如1989年我在安徽教育上读到一篇题为《评课要有目的性》,是以一个小建议的形式写的,全文大概300字。联系我的教学研究实践,使我萌生了用他的观点重写篇体会文章的念头。指导性的听课评课、试验性的听课评课、示范观摩性听课评课、业务学习性的听课评课、竞赛评比性的听课评课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课,上课的人应该怎样上,听课的人应该怎样听、怎样评,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写成了2000多字的《听课评课隅见》,也投给了安徽教育,1990年《安徽教育》1、2期合刊上竟把它登了出来。我相信那位作者见了我的这篇文章,一定会想:我怎么就没有人家写的这么全面呢,他那里知道我要好好地感谢他呀。这是个借用别人文章的观点另写文章的例子。
    再举个改换别人文章的角度,加进自己观点的例子。
1996年上半年我在福建的《小学生周报》上读到了一则故事,题目叫《罗丹砍手的故事》讲的是雕刻大师罗丹为文学巨匠巴尔扎克雕像,饱尝了七年的艰辛,即将完成这尊雕像时,为了分享成功的快乐,他叫醒了正在熟睡的三名学生。来到工作室,学生们看了雕像是惊叹不已,深为老师的高超技艺所折服,尤其是对那双雕刻得优美细腻的手,更是赞不绝口。罗丹听了学生们的夸奖,深思片刻,毅然举起雕刻刀,砍掉了雕像精致无比的双手,学生们惊呆了。罗丹说:"一尊雕像给人的感觉首先要是它的神态,它的气质,而不是它的某一局部,这双精致的手把你们吸引了,削弱了主体部分,因而留着是不适宜的。"我一字不漏地照抄了这则故事,在后面加上了这段文字:"其实,写文章也是这样,特别是写记人的文章。记人的文章往往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某一品质、精神等,所以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把最能表现某种品质、精神的材料组织起来。组织进来的材料,在描写时,也要有主有次,要把那些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精神特点的材料写具体、写生动。对那些作为衬托主体的材料,不是不要精雕细作,关键看你怎么去描写,你描写出来的应该让人一读就感到人物的品质、精神越发突出、感人,而不是让人看了只是羡慕你衬托材料的描写,而生不出与所要描写的人物品质、精神特点相关的感情来。一句话,文章的一词一句,都应该为表达中心服务,为刻画人物特点服务,努力烘托出人物的主体形象。因此,无论是做文还是修改文章,都要注意这一点,特别是修改文章时,要有罗丹的精神,对那些描写细腻,自我感觉较好,但对烘托人物主体形象作用不大的,舍得大改、大砍。"加上这么380个字,把原来的《罗丹砍手的故事》换成《罗丹砍手的启示》就变成完全属于我的大作了。后来在《中国写作报》上发表了。他敢说我抄他文章了,他不但不会,还会从内心里夸我"这个人蛮绝的。"发表的《齐白石画蝌蚪的启示》、《由传教士请求捐钱想到的》、《从吃花生想到文章的头和尾》等等,都是我这样抄过来的。我这叫借别人家的种子长自己的蔬菜,剪别人家的枝叶,育自己的花草,用别人家的"告子"(发酵粉)蒸出又白又"宣"(柔软缠绵)的大镘头来。就像"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一句话,抄文章要巧,要有创造,大家也不妨一试。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去广泛阅读,大量积累。怎么积累,积累什么,这里面也有点学问,才开始,我也搞摘记,但那些摘记无目的,杂古龙冬记在一起,也有的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无所用心摘个题目或标题或只言片语而已,后来发现对自己业务水平提高、对自己教学体会的总结没有作用,就改换了方法,开始真读真记了。用摘记卡搞摘记。我从报刊杂志上摘与了好多典型精彩的课堂教学片断,摘录了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你们知道孔明的东风是怎么借来的吗,你们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要坐在船舱里饮酒吗,邱少云身上着火了,紧挨在他身边的"我"身上为什么不会着火?这些原因我通过读书了解了。我还摘录了许多与时代合拍的新理念。它们为我理解教材、为我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是来自于研讨的碰撞。我们平时听讲座,参加研讨会,都可能在交流中得到比较瞻前的新信息,新的启示,这个启示再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选个角度写一写,就是篇和当前改革很合拍的好稿子。 1988年4月我在北京听了特级教师王有声关于读和写如何结合的一个讲座。他的讲座对我很有启发。我是小语教研员,对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学读和写严重脱节的现象,很是着急和无奈,作为教研员应该要拿出解决的办法来,听了他的讲座,心里有点数了,对这个问题结合当时的教材和现状作了较深入的思考。后来我就小学中年级在学段、写段中渗透写篇的过渡训练这一角度,写了一篇《段篇过渡训练之我见》,被《陕西教育》编在了"教学新论"这个栏目中。
    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写成文章,参与争鸣。前年到云南昆明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会课活动。在研讨、评课中,很多人都就教师主导主体的问题说过来争过去。回来以后,我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写成了文章。我认为应该特别注重课堂教学诸多因素的特殊性来灵活确定教师的角色位置。如果不顾实际机械地把教师的角色"钉死"在某一点上,那是片面的。我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大量的事实说明教师的角色应该灵活定位。这篇文章参加省论文评比才获了个三等奖,但可以说明有评委认可我的观点了。
    四是来自于细致的观察。在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写作的素材。我发表在刊物上的第一篇稿子就是观察得到的。1982年我在高作小学担任五年级班主任,那时还是五年制,五年级就是毕业班。在一次活动课上,我领着学生做"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咚咚,大红花在孩子们手里依次迅速地传递着。突然,鼓声一停,红花落到了一个女同学的手里,同学们轰笑起来,这个女同学有点羞涩地走到圆圈中间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歌。她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鼓又敲响了,同学们把花传得更快了,不料鼓声一停,红花又落到了她的手里。在一阵轰笑声中这个女同学就把花往她旁边的一个男同学手里塞,这个男同学不肯接受,又把花撂给她,这时这个女同学勉强地站起来,低着头唱了一首歌,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她的举动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这个女同学是个天真活泼、很爱唱歌的孩子,今天正是她向大家展示的极好机会,怎么不愿意了呢?噢,原来做游戏时,我把孩子放到了侥幸过关、被动受惩的位置上去了。因此,她们认为唱歌是自己运气不好或动作不快所给的惩罚,是不光彩的事。同学们轰笑,绝大部分是因为自己没有"受罚"而感到高兴。想到这里,我立即表扬这位女同学唱得好,并重新宣布:游戏中谁站起来演唱的次数多,又演唱得好,谁就是优胜者。游戏结束了就将这朵花献给他。这一来,鼓起了孩子们奋发向上的风帆,鼓声一响,孩子们就互相催促;"快快快",他们一边传花,一边在暗暗准备把自己最爱唱的歌献给大家。鼓声一停,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中总有一个同学自豪地把红花拿在胸前,放声歌唱,大家投向他的是羡慕的目光。孩子们爱上了这朵花,更想得到这朵花。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身心,锻炼了快速传递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我把观察到的、想到的以及怎么做的,写成了一篇题为《游戏也有诀窍》登上了《江苏教育》,就这样我处女作1982年问世了。还有一篇《表扬也有学问》也是通过观察分析而来。一天上午,班上的小杨参加乡田径运动会获一百米竞赛第一名的奖状发下来了,见了这张奖状,我这个做班主任的真是欣喜万分,便立即把小杨叫来,把奖状给了他,并表扬他取得了好成绩,为学校、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同时要他好好总结取得成绩的经验。他由于过分激动,圆圆的脸蛋一下子变得通红。上课铃响了,我才让他匆匆去上数学课。小杨本来数学成绩比较好,可是在这堂课上,他回答问题结结巴巴,五道课堂作业题也做错了三道,数学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我,我也感到很突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及时找小杨了解原因,他告诉我:"你在上课前把奖状给我了,我接过奖状,听了你的表扬,激动的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参加竞赛的场面一幕幕在眼前闪现,盼着早点放学,让爸爸妈妈看到这张奖状,老师讲的课我说什么也听不进。"听了小杨的话我终于明白了:表扬一个学生不但要注意方法,同时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切不可随心所欲。看来这里也有学问。
总之,写作的素材随手可得,就是要你做有心人。
    二、怎么写?即如何综合利用写作的资源。这是个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利用材料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要考虑写稿的指向。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自已随笔积累,还是为研讨会发言,还是为参加论文评比,还是为了在报刊上发表。写稿的指向不同,你选取用的角度、观点、材料、篇幅等,当然也就不一样了。这里我就不举例细讲了。 
    二要注意写作的能力,不要好高务远。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能写大的就写大的,不行就写小的,能写论文就写论文,不能写论文就写体会、写一得。不能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要我去写大块头的理论文章,你堆一百万我面前刺激、鼓励我,我也无能为力,但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论文体会我是能写出来的。因为我是教学前沿的实际工作者。
    三要拥有独到的见解。大文章也好,小文章也好,都要有新鲜独到的见解,要与教学改革的潮流合拍。1996年再一次强调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特别是家庭作业的负担。绝大部分文章都是讲如何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我认为小学生普遍感到语文家庭作业负担较重,除了数量多、难度大以外,作业形式陈旧,且一般都要求用笔头来完成,学生无兴趣,来自于精神上的压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学生白天在课堂上要写,课后要写,回到家里还是要写。有的老师布置学生10遍、20遍地抄写字词,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课文,抄抄抄、写写写,使他们感到索然无味。因此一见到这些作业,特别是要动笔写的作业,就觉得头疼,回到家里,尽管父母催促,仍是磨磨蹭蹭不愿去完成。如果既注意减少作业数量,做到难易适中、形式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但不会感到是个负担,反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效果也会明显提高。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是他自己想做的事,不管多难多重,他总会克服困难坚持做成功。所以我就根据这个想法设计了一些新颖有趣的作业题,并作了评析。很快被厦门的《小学改革与实验》运用连载的办法分三期刊用。《小学改革与实验》是一张小报,如果没有新观点,不合时宜,他可能会不惜代价将这篇2500多字的稿子分三次在版面十分紧张的小报上连载吗。还有我这次发在江苏教育上的一篇稿子也是这样。前些日子收到浙江省鄞(音银)州区东吴镇中心小学陈芳琴老师的来信,她说"读了您的文章如获至宝,也许是年纪的缘故我对这类题是情有独钟……盼能从百忙中多寄点题目给我,不胜感激……"虽然我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但足以说明这篇文章是有生命力的。
    四是自我安排要带有一点强制性。大题目早安排注意积累素材,小文章随机写。人天生有一种隋性,事情一怕做越怕做,但逼着做,没有办法也能做起来。叫做捆住了背住打。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自我加点压,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成就。记得我第一篇稿子发出来的时候,真是非常激动,当时的文教干事在教师大会上,光表扬那些只是才写稿子,还没有发表,他倒左表扬右表扬,就一字不提我的名字,后来他对我讲,针对你来说,目标不是一篇稿子,从今以后,你每学期必须要发表3到5篇文章。这才是真正的你。任教毕业班并做班主任,还担任教导主任,每学期还要发表这么多文章,谈何容易!后来我就想到了每学期写一篇大点,再写2、3篇小的,大小结合,这样既能完成任务,又不耽误教学。在以后的20多年里,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习惯。现在我仍旧是这样做的。
    五是写作的领域要相对集中,力求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或课题写,不能到处写,形不成研究成果和个人的风格或特色。切记东一榔头西一棒。我几十年来主要在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花了不少笔墨。这里又侧重于阅读和写作。
    六是要联系教学的实际,切忌乏乏而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亲"。在文章中所选的教例、课例都要比较典型。
    七是要给文章起一个好听、引人的名字。例如我曾把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人物说的假话集中起来写了一篇文章。这些假话有《狐狸和乌鸦》中狐狸说的话,《东郭先生和狼》中狼求东郭先生救它,所说的如何如何报达的话,以及后来猎人叫狼再钻进口袋所说的话,《小英雄雨来》中雨来对扁鼻子军官说的话,井底之蛙说的话,《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对陈赓说的话等等,都不是真话,全是假话。这些文章中如果没有这些假话,那就失去了文采,甚至就连文章的中心都无法表达了。文章很快写了,可这个文名却让我想了好几天。先取名《小学课本中的"假话"》,可我不光是摘抄了课本中的"假话",还讲了这些假话的作用,这个题目不行,再想,后来又定名为《写文章少不了"假话"》、《"假话"的作用》等等,觉得总不如意。最后定名为《"假话"的特殊表达效果》题目中"特殊"我很满意,的确这些假话在这些文章中所起的表达效果是特殊的。我坚信编辑见到此稿一定喜欢,果真,两周未到《中国写作报》把它登在头版头条。可见内容重要,给文章定个漂亮的名字也同样重要。
    八是对没有刊用的稿子要重新审视,可以再加工,不轻易放异了。平时我们写的稿子可能只差那么一小步没有到位,这位编辑也不想给你修改,他与你无亲无故,他是只认稿子不认人,所以他把你的稿子打入了冷宫。但是你不能气馁,再回过头来,找找原因,修改修改、补充补充再发,只要自我感觉还可以,就不要放异。《惊弓之鸟》一课中,更羸拉弓"嘣"的一声响,这个"嘣"在教学时往往会被忽略了,因为教学参考书中也没有提到。我认为只有很响很响的弓弦声,才能把受伤的大雁惊吓掉下来。所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不可忽略的"嘣"》寄出去一年没见动静,后来我又认真地研究课文,才知道我抓错了词,应该抓住文章开头"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一句中的"有名"来做文章。由于更赢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所以他的箭一定射得又准又远,这样他才有可能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猎,更赢才有机会见到这只大雁;由于更赢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懂得敌手受伤、落伍、畏惧的心态,从而分析出飞行速度慢、鸣叫凄惨的大雁失群无助的害怕心理。由于更赢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箭射得又准又远,箭射得远,说明他拉弓弦的力气很大,由于拉弓弦的力气大,弓发出的"嘣"声才会很响,只有很响很响的"嘣"声,才能使受伤的大雁受惊,拼命向上挣扎,导致伤口撕裂而掉了下来。由此可见,文章开头交待更赢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一句,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作了修改,换了个题目叫《弓拉雁落在"有名"》,还是寄给了这家报社,编辑一看,嘿,还是那个唐继康,你想巧妆改扮,换包装来哄我,没门!把我的稿子往废纸蒌子里一扔,抽他的烟去了。这是我的想像,人家并没有这样做,还是只认稿子不认人,这回我的稿子够格了,他采用了。
    九是要注意报刊杂志开辟的栏目。我们在为某刊某报写稿,你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它所开辟的栏目,每个栏目需要什么样的文章,你适合不适合给它写文章,写什么文章。大多时候我们写文章不考虑这些,但稿子写好了,寄给谁,你非得考虑不可。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70年代山东掖县新建了一个汽车站,他们想请一位有名气的书法家为新站题名。站长正好到北京出差,通过关系找到了大名鼎鼎的郭沫若,郭老还真的爽快地答应了,只是当时很忙,说过几天写好了寄给车站。这位站长出差回来,眼看新车站就要竣工,仍不见郭老的来信,心里急得很。职工有的说:"郭老是中央大干部,哪会把我们的小站放在心里?"有的说:"郭老工作太忙,恐怕把我们的事忘了,不妨再写封信去催一催。"有的说:"我们还是另请高吧!"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邮递员送来了郭老的信。大家"呼"的一下子全都围上来了。可是,拆开信一看,却不见信纸,是只空信封,大家愣住了。是郭老不慎忘了,还是……,他一言你一语,说什么的都有。老站长突然惊喜地叫起来:"哎呀,我们怎么这么糊涂啊!郭老不是已经给我们把站名给写好了吗。"原来这个信封就是郭老亲笔书写,收信地址就是山东掖县汽车站。我随即把这个小故事记下来。光记这里不行啦,要让它为我服务啊!后来我在《小学生周报》上发现了个"读故事想问题"的栏目,我眼睛一亮,把故事的尾巴一砍,只在站长惊叫起来的后面加了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文章一寄到就被采用了。
    十是要注意报刊杂志的读者对象和报刊杂志的字数容量等。我们写出来的稿子总想多投几家,但有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这是报社、杂志社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定的规矩,法律上没有,报社、杂志社都希望自己刊发的稿子都是其他人家没有的,以提升自己的层次。特别是一些大部头的、观点的前瞻性很强的,一经录用,他就会写信给你,不要再投别处,那你还是要听他的的。我认为一些一般性的稿子多投几家也无所味。但改改头、换换面还必要的。比如同一篇稿子你寄到甲报社,这份报主要是给学生读的,每篇的字数都在400上下;你寄到乙报社,这份报主要是给老师读的,字数可以在1000左右,因为有这些个不同,所以你的稿子在观点的提示、语言的表述等方面都要有所不同,那就必须作适当的变化。如果你所寄的报刊杂志社的读者对象及字数方面的要求也差不多,那么你可以取两个不相同的题目。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举例了。
    就讲这么多,敬请指教,谢谢大家。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