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渲染课堂情绪。
学生们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和从事学习活动的。讲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长征”,这个世界战争史上的壮举,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学生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因此很难体会出保存革命种子的伟大意义,也很难体会出毛泽东在回顾长征时的激情澎湃和红军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老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有关背景资料——红军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由于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面对敌人的三面围攻,不得不走人迹罕至的二万五千里的征程,沿路挫败国民党的守侯,而后再北上抗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通过老师叙述这些背景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深课文理解。
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教师适时、适度地把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就能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认真审视课文的每一个细节。如此处在高屋建瓴的位置,要突破教学的难点就显得轻松多了。
如《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仅从文中字里行间去了解人类大肆开采矿产资源,随意破坏自然资源的状况,对于学生是比较困难的。如果配以声、像、色一体的多媒体来展示我们身边的污染破坏情况及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等资料,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保护环境,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意识便会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三、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背景资料,无疑会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学生也将不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有限的背景故事。他们会以此为目标,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场所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 满足自己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狱中联欢》,讲的是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学课文时,我鼓励学生读长篇小说《红岩》,了解革命者狱中斗争的其他故事——“狱中绝食”“为龙光华烈士开追悼会”“江姐从容就义”“许云峰与徐朋飞的最后一次交锋”“最后的武装越狱”,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再推荐《在烈火中永生》这本回忆录,让学生知晓中国革命史上那悲壮的一页。
四、培养积累能力。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信息积累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引导。教师因势利导,暗示学生把课堂上所听到的、看到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摘要、剪辑。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将会逐步得到培养,并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库。
如教学《争画》,向他们介绍郭沫若的《凤凰涅 》《女神》,让他们了解齐白石的《对虾图》;学习《林海》,向他们畅谈《骆驼祥子》《茶馆》;学了文言文《学弈》,向学生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学盛况;学了《长征》,声情并茂地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学《夜宿山寺》后,向学生引荐“大李杜”“小李杜”。
总之,“背景资料”对小学语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语文老师都能合理地、长久地开发它,运用它,将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