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赏识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
【字体:
赏识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作文教学中遭遇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作文的普遍厌烦。这使得学生在实施作文这一行为之前便已有了对作文的排斥和拒绝,在作文前学生所获得的心理暗示便是消极的。那么是什么伤害了学生,作文伤害了学生的什么?

首先,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使作文变得毫无生趣,命题的交叉更使学生显得捉襟见肘,理屈词穷,这说明,作文同样排斥题海战术。

其次,作文传达的是学生自我表白和交流的欲望,这才是学生作文的动机和目的,但作文教学中过高的要求与过低的评价,漠视或否定了学生自我表白的价值,使学生的交流成为没有回音的“说话”。

再次,纯粹个人的、隐私性的文体如日记、书信被公开化,把学生个人的情感错误地等同于普遍的情感而加以示范,作文教学中的惩罚性行为和教师观念的强迫性灌输等都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毁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口舌,封闭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理上投下了阴影,使学生逐步走向消极被动,成为作文的苦役。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对学生苦痛的疗治。我的做法是:

一、充分地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学习谦虚地对待学生,并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老师并不是事事通,更不是真理的标准,相对于无知,老师并没有走出去多远,就学科而言也是这样。学习谦虚就是学习倾听,这会极大地缓解师生之间知识上、人格上、心理上的对立,使自己成为师生对话中真实的、真诚的、值得信赖的部分。

二、保持作文话题的新颖性

作文话题有母题有子题,母题是一定而有限的,子题最终指向母题。保持作文话题的新颖性就是保持子题的新颖性、丰富性、趣味性,迎合学生对新事物、新观念、新材料的期待。适当地对其进行渲染,可以使学生对其产生遐想,在进一步的探究和拿下的欲望的驱使下,学生已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学生更有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说出来的冲动,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成功作文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

三、重视学生脑力劳动的成果

较之写作过程的艰辛和最终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被肯定和认同显然是更令人愉快的。大范围多角度地从正面评价学生的作品,必然使学生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灰暗的心态得到清洗,挫折感得到缓解,对学生的正确的写作观的养成也是有意义的。在几十篇作文中,我相信,不论是从摹写自己的真实情感、记录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愿望到借助想像虚拟地生活,还是从主题的确定、角度材料选择的取向、整体框架的搭建、情节段落的关联到句子和词的不经意的使用等方面,都可以发现,几乎每一篇学生作文都有它的精彩和成功之处。我所做的,就是找出它,不吝惜赞美的语句。这样让学生在赏识中写作和提高作文的能力,享受到作文的成就感,这是写作的价值所在,也是对学生写作这种劳动的不可缺少的回报。

四、有必要在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和人性上下功夫,这是语文教育思想转变和教材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语文教师自身知识能力更新的内在要求

一位老师说得好:“当我们打开一扇新的文学的大门,进入一个新的文学的领域的时候,总有一种东西在导引着我们,这也许是某种知识,但更多的是我们心灵中的一种声音。”而这种声音,不是运用语文的工具所能聆听得到的。她说:“当一位作家以他的方式坦露他真诚的内心感受的时候,我们以一颗信赖、善良、高尚的心怀与他交流。”因此,如果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多少看到一点作家对人生的大欢乐大痛苦的记录,对人与生活的洞悉,对人和精神世界的震动,看到一点作家是如何思考和歌唱的,仅仅借助语言,便如同点亮了无数黑暗中的眼睛,就已经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写作的魅力。

赏识学生,是对他们苦痛的疗伤,只有这样,才能谈到激趣,才能谈到重新唤起学生作文的内在冲动,也才具有了成功的作文教学的前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