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能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由此可见“说”的作用已是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说”的能力在社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作用也会愈来愈重要,因此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可以从“简单句子的训练”入手,然后逐步培养学生的叙述的能力,解说的能力,论辨的能力,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想说、会说、敢说,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书,特别是一些课外书,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说话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说话能力 培养 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说”的能力在社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生能具备良好的“说话”素质,那就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得要性。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谈几种训练方法。
一、简单句子的训练
说的训练是小学阶段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先学会了说,然后才学会了写字。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说简单的句子开始。
1、利用关联词,指导学生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在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可让学生用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说红军夺泸定桥的原因。因为这些句子说起来比较简单,所以在练习时参与的面很广,不会说的学生几乎没有,学生的兴致较高,都愿意说,并且说的句式也不一样。有的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有的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相信只要抓住教材中的点滴,反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定能得到提高。同时,这样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每天的见闻,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然后可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有什么看法或想法”的句式进行说见闻的训练。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不多加限制。这样的句子训练不难,学生会说,有些只是不敢说。在练习时要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平时不太愿意说话的学生,要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如,有次,有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早上,我在校园里看见有一位同学把一张废纸扔到花坛里,我觉得他这种行为特别不好,是一种不讲卫生的表现。说好后,我马上鼓励他,说得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也很高兴。实践证明,这一训练,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解说能力的训练
解说是以解释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方式。常见的方法有释疑解说。主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要学生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别人听,要求抓住事物的实质作肯定的回答。在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说话能力的基础上可安排这个训练。如语文十一册中有一个听说训练《电影票该怎样发》,要求学生说出:你认为电影票该怎样发,为什么要这样发?这时,不但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发放方法,还要解释给别人听,为什么要这样发。再如:在一次练习说话时,我要求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这时就要注意在指导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喜欢这种小动物?说时要对小动物的外形、动作、生活习性进行解释说明,使别人听了觉得确实可爱。
训练学生的解说能力要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周围事物的特点及静态动态现象,这样才能便于解说得清楚明白。有时候的解说要求用事实说明,证明自己的感受、主张或观点,并围绕它们进行解释说明。所以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就显得很重要。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会提高。
三、叙述能力的训练
叙述是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事情的经过或人物的经历,主要用叙述的方式完成,叙述的基本要求是有一个中心,有一定的条理且生动具体。叙述得好,平常的事能使人觉得有趣,叙述得不好,即使有趣的事也会使人感到素然无味,所以在进行叙述能力训练时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语脉清楚,把事物的经历,来龙去脉说清楚,把叙述的话连成一串。二是做到语调抑扬顿挫,说话的特点明显地表现在声音上。如:语调节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节奏的转换变化,语言的顺畅通顺等方面。
1、以复述课文的方式进行训练。语文课中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很多词句优美,情节生动。如能抓住这些材料,让学生进行复述,相信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复述要比自己组织说一段话简单得多,学生参与的面将会很广,这样在40分钟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说话的训练,说话能力的提高也就不用说了。
2、以看图说话的方式进行训练。在语文课堂中可适当增加一些看图说话的训练。一般采用写人记事的图,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来龙去脉说清楚。学生的说话能力从中得到提高,同时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3、以说亲身经历的事的方式进行训练。在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说话的方式方法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可以让学生说高兴的事,惊险的事,有趣的事,新鲜的事,伤心的事,内疚的等等事情。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学生就有话可说。但是得注意①在说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说事情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不能少。其中重点是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要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②说的方法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说自听,同桌互说,你说我听,我说你听,还可以在小组内说,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说。③要注意说后的评价。说好后教师评议,学生评议。说得好的地方及时进行表扬,不好的地方及时指出,让说的学生明确优缺点在哪里,以便于及时改正。
四、论辨能力训练
论辨能力是指对某问题或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双方所进行的一种口头争辨。在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它既能培养学生敢于直言的勇气,又能培养学生捍卫正义、揭露丑恶的胆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激发学生发表看法的欲望。作为一个学生,假如他不想说,那么任由你采用什么方法,他也不会说。相反,如果学生想说,想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说,说出自己的意见。对此,我们就得注意: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说话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平等,民主,似乎就是一种朋友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感,不要让学生产生“说错了老师要批评,同学要嘲笑”的思想。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说的原因就在此。假如学生的这种后顾之忧消除了,那么在课堂中他就会愿意说了。其次要给学生以成功感。当学生在课堂中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之后,要给以及时的肯定,教师要肯定,同时也要让其他学生来肯定。给发表自己的想法,看法的学生成功的体会,激发他们能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兴趣来了,欲望有了,也就敢说了。说话能力也就从中得到了发展。再次,要鼓励学生说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敢于否定他人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及时的鼓励,表扬学生的说话欲望一定会被激发起来。
2、发挥四人小组讨论的优势。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四人小组讨论的时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所面对的都是自己平时最熟悉的同学,这时他们就更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插曲:教师提出问题:在“渑池会”上到底谁胜了?然后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学生的兴致很高,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说是秦王胜了,因为秦王叫赵王来渑池会见,赵王就来了,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就鼓了,由此可见是秦王历害,秦王胜了。也有同学说是赵王胜了,原因很简单,赵国的一个大臣叫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也照办了,秦王都听赵国大臣的话了,还不是赵王胜吗?还有同学说两人打了个平手,因为谁也没有占到便宜。这样一个练习,在课堂中的花时不多,只有几分钟,可是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听得仔细,说得真切。说话能力,思维能力在这个练习中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五、以读促说的训练
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光凭多种形式的训练还不行。因为说得具体、生动的前提是要有话可说,学生的脑中有丰富的词语、句子的积累。那么这些丰富的词语、句子从何而来呢?主要是从学生平时的阅读中来。语文教学中,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
1、紧抓课文词句,以读促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读背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把大量的语言积累起来。在课堂内应让学生有大量时间朗读,课文熟读成诵了,文中优美的语句就在脑子里了,语言的积累也就实现了。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描写鸟的动态一段很美:“……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正在扑翅膀……”这里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想象情景,再熟读到背诵。学生有了这方面的语言积累,当下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他们就会想起这一段,就会依照这样原方法说出看到的情景了。实践证明,让学生细读,理解地读,想象地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记忆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语言积累增加了,再经过学生自身的内化吸收,在今后的说话中就能做到“厚积薄发”,学生肯定受益匪浅。
2、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促说。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积累文化。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0万字。课外读物中精彩的语言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因此对文中的精彩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摘抄。同时要求学生把这些佳词妙句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朗读,熟读背诵,使之烂记于心。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如此,假如我们对一些精彩语言能熟记于心,那么经过了很长时间,即使是早已陌生的,孤立的,干瘪的词句也许还能派上用场。可以说没有平时的“书声朗朗”就没有语言表达上的“琅琅上口”。课外的语言积累,需要反复读,吟诵,在朗读中品味,把这些语言材料印在喉舌上,烙在自己的心坎里,关键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说来才能琅琅上口。
相信只要经过不断地练习,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育探索》杭州出版社
《特级教师教学录》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