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让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理
        ★★★★
【字体:
让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理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让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

                   泾西小学     惠丹

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心的过程。从教育者来讲,它是心灵感知的输出者;从学生来讲,它是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者心灵感知的输入者。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愉快地碰撞,在师生双方不断碰撞中,实现感情的交流、融洽、升华,由情知到理知。谈话更是如此,语言交流是情感交流的表现形式。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总是希望通过谈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们喜欢老师,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然而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是复杂的,这样就使对话具有一定的难度。下面就师生间如何“对话”谈一些个人的观点与做法。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

我们与学生相处最多的时间是课上,与学生最有机会交流的是课上,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必定会消除疑虑,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我喜欢在课上范读课文,可是有时因工作的繁忙,课前我没有认真地细读课文,有时范读时会读错。有一次,我又在课上范读课文,突然,有一只手举了起来,我问他有什么是,他站起来诚惶诚恐地说:“惠老师,你刚才读错了几个地方。主要是漏字和多字。”听了学生的话,我又羞又愧,教室里变得尴尬起来,但我还是接受了学生的批评,当众宣布:“接下来,请全班同学当老师,找出我读错的字。以后,老师出现的错误,同学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指出。”读后,学生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错误,令我一阵汗颜。我在他们纠正下反复朗读,读得特别小心,终于“老师”们给我热烈的掌声,让我这个“学生”激动不已。此后,我讲课如履薄冰。每次上课前必先下一番功夫,生怕被学生挑出毛病。渐渐地那种尴尬变少了。没想到,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学生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没有臭架子。”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更可喜的是以后的每堂课学生学的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时时想当我的“老师”呀!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心灵对话”,就是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态度亲切、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是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课外怎样适宜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呢?

  1.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

  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2.课内巡视作业时的对话。

  当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如“××你看××的写字姿势多好啊。”“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3.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

  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如对一个躲在角落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说:“干吗不去跳皮筋吗?瞧!他们活动的多开心,多带劲,去和他们一起活动吧。”而对正在兴高采烈进行活动的学生则加以引导:“××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快去请他一起活动吧。”学生一定会非常乐意地接受老师的建议。

  4.休息日校外偶遇时的对话。

  有时,校外偶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5.利用电话和学生的对话。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通讯方便了。每当晚饭后,教师可提起话筒,和学生说说:“今天班里谁表现得最好?”“今天老师上的课你听懂了没有?”等。这时,由于师生不是面对面谈话,学生就没有约束感,往往会畅所欲言。不但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家庭生活,而且还能反馈班级各方面的工作情况。

  三、纸上师生的情感对话。

  1.利用作业评语和学生对话。

  教师在批发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心理日记书面对话。

  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他们身心的发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其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变化之一,是他们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闭锁性,言论也开始有了一些隐蔽性。再者,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思想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就不容易表露出来。因此,为了使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健康发展,就必须设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心中有什么愉快和痛苦,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利用学生写心理日记,进行书面交流说话也是一条轻好的途径。因为它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个别指导为主,以保密、尊重为原则。所以,学生们能够在日记中流露真实的心声,使老师能够通过学生的日记了解学生心灵深处一般不愿向别人披露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教育。

  例如,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是班里一名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我也想进步,也想做个好学生。但有时我管不住自己,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您能帮帮我吗?”我在他的日记后面写了这样一段话:“读了你的日记,老师很高兴,因为我从日记中看到了你的自尊。我非常愿意帮助你。我有一个想法,以后咱班每月评一次进步生,希望你能以此为努力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如果你这样做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不断进步,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生。”老师亲切的语言和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前进目标,使这个孩子产生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增强了改掉缺点的信心。后来在学习、纪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第一次评比就得到了“进步奖”。

  从一篇篇学生的心理日记中,老师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而学生们也从老师写给他们的热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得以消融,帮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这真是:老师的爱心换来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老师的的真心消除了学生的戒心;老师的热心、诚心赢得了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颗纯真的心。

  3.卡片寄语式对话。

  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用"卡片寄语"方式提出鼓励、批评和劝告,更容易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他们收到老师充满关爱的“卡片寄语”时,首先会感到新奇。其次,内心就会产生一股暖流,生成一份激动,流露一种感激。如我给某学生的卡片寄语是:“你的字很漂亮,作文写得也挺棒。各科老师都称赞你,老师知道在你优秀成绩的背后,一定付出了不寻常的努力。同学们都把你当作学习的榜样,还有许多人在追赶你,你可不能松劲啊!”这段话,无疑给学生加了一勺油,又好似快马加了一鞭。师生间“卡片寄语”进行对话,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与老师的心贴得更紧,达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再如,我给一位差生的寄语卡片是这样写的:“每当看到你在课堂上一次次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为你的进取精神而高兴。但学习是一种艰巨的劳动,光有决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只要你不怕困难,就一定能实现你心中的理想,加油吧!”清代教育家颜光说:“数子之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对差生的对话,要力求寻找其闪光点,帮助他扬起自信的风帆。

  师生的平等“对话”,心灵间的“对话”,情感上的“对话”,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的一条途径。我觉得,“对话”要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又好似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对话”的乐园、学生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