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学会把人物写生动
        ★★★★
【字体:
学会把人物写生动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学会把人物写生动

  

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才能把人物写得形象生动。

要写好人物,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式各样的人,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外貌心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都要细心观察,熟悉他们,了解他们。比如你所在的那个班级吧,四五十个同学,各人的面貌不一样,脾气、性格和爱好也不同,有的憨厚老实,有的机灵淘气,有的说话像机关枪打连发,有的说话一板一眼,慢条斯理。两个要好的同学走在马路上,突然开来一辆洒水车,一个急着赶快躲避,免得洒上一身水;一个不但不躲避,还笑嘻嘻地跟着洒水车跑,让车上喷出来的水冲刷自己的脚丫子……你仔细观察了,那么,写出来的人物也就生动形象、真实可信。

请看胡文达同学写的《爸爸的变形脸》。

  

我的爸爸有一张变形脸。他是一家大商店的经理,可忙了。但是我的功课和学习成绩,他还是每天必定过问的。

一天傍晚,爸爸6点30分回家后,拿过了我的书包,翻了翻我的作业说:“这点英文、语文作业,给我9点前完成。”我知道今天的家庭作业不多,就爽快地说:“OK。”

我呢,从小养成了一个拖拉的坏习惯:做作业时,不是翻小人书,就是拆圆珠笔,或者打游戏机,这天我又是老样子。到了9点,还没有完成作业。爸爸进来一看,我才写了一页歪歪扭扭的英文,语文连一个字也没有写。爸爸的脸,突然铁板了起来,微笑一下子飞走了,眼睛瞪得大大的,鼻子和嘴一起猛烈地呼吸着,脖子也开始红了。他高声地责问:“我告诉你什么时候完成的?”

我吱吱唔唔地说:“9……9点钟完成。”

“那你为什么没有完成?”爸爸已经高举起他那大手问我。

我斜着眼睛一看,啊!大事不好。爸爸要揍我了。我立即跳上床,躲到床角边,连忙抓了三个枕头来做“掩护”。这时,爸爸已经气坏了,他怒气冲冲地向我逼来,一把夺过我的枕头,扔在地上,我想这下可完了,要挨揍了……

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侯,“叮铃铃”,来了一个电话,爸爸只好放下高举着的手,去隔壁房间接电话了。我蹲在床上,心想:等一会儿,爸爸又要向我“进攻”了,我该怎么办?

只听见爸爸叫了一声:“啊!什么?什么?今天的营业额达到30万元吗?”随后又传来一阵“哈哈”的笑声。

爸爸听完电话出来后,并没有冲进我的房间。只见他刚才铁板着的脸一下子阴转晴,变成了一张笑脸。爸爸快步走到厨房,把刚才的喜讯告诉了正在干家务的妈妈。

过了一会儿,爸爸才想起了我,走到我跟前,又高举着手,我一阵哆嗦,然而爸爸的手只是轻轻地落在我的头上说:“再给你半个小时,快去做作业!”我做梦也没想到,一个电话竟能免去一顿打呢!这是一个“救命”的电话,不知是爸爸的哪一位手下打的,如果我知道他(她),我一定会谢谢他(她)的。

嗨!爸爸的脸,可以算得上是一张变形脸了,他有时会因为商店挣了一笔钱而高兴;有时会因为我学习不认真而生气。不过我还是喜欢爸爸这张变形脸的。

在这张脸上倾注着爸爸对他的事业和儿子的爱。

  

在一个倒霉的夜晚,小作者突然发现“爸爸有一张变形脸”:见到我作业拖拉,“脸上”阴云密布;听到商店赢利猛增,“脸上”眉开眼笑。前后变化,判若两人!不过,不论这张脸是“阴天”还是“晴天”,小作者最终看懂了这张脸:“倾注着爸爸对他的事业和儿子的爱。”父母的喜怒哀乐常常“写”在脸上。你认真观察,并用心体会,就能理解。《爸爸的变形脸》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位感情丰富、外露的父亲,在小作者的笔下,没有一句概念化的外貌描写或性格介绍,而是紧紧抓住一个细节——脸部的表情变化,表现出“爸爸”的性格特点。这与小作者的细致观察、用心体会是分不开的。

其次,要写好人物,还要懂得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对写好人物是很有帮助的。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细节等等,下面分别谈一谈。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主要是指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神情、姿态、风度等。把人物外形的这些特征描写出来,就是外貌描写。

我有个当教师的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他出了个《我的同学》作文题,全班40多篇作文里所写的同学竟有一半以上都是“大眼睛”,你说有多巧,请看:

  

“我的同桌吕永刚,大大的眼睛,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梁,圆圆的脸蛋……”

“李秀云是我的同学,她,大眼睛,双眼皮,圆脸盘,厚嘴唇……”

“好朋友秦伟新的眼睛大极了,炯炯有神……”

  

我不反对写“大眼睛”,但是,一要真实,二要明确写“大眼睛”的目的。难道一个班40多位同学就没有一个是“小眼睛”的?难道写“小眼睛”就是对这位同学的“不尊敬”,就能肯定他长得不漂亮?其实,“大眼睛”并不一定都好看,大而无神,大而鼓出来,像金鱼眼,就不好看了。“小眼睛”也并不一定难看,即使外表长得不好看,只要心灵美,也是值得赞扬的。俗话说:“人不可貌相”。“相貌堂堂”的人不一定都是英雄好汉。那么,为什么有的同学一写人物的外貌就想到“大眼睛”呢?如果不是“偷懒”,也是观察不够细致,不明确写外貌的目的。

准确而适当的外貌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从而也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请看台湾小朋友奚幼写的《大雪带来的“小雪”》。

  

我的妹妹是在下大雪时出生的,所以叫雪梅。我们就叫她小雪,她是我们的小宝贝。

她遗传了妈妈的前额,微耸出来,一双大眼睛,笑起来奇妙地眯成月牙儿。我们有时候逗她,要她张开眼睛来笑,她于是努力地睁着眼睛,嘴巴也张成大大的,一笑,又弯成了小月亮。

小雪椭圆形的脸蛋上有两个又圆又深的酒窝儿,说话时也一闪一闪的,有时骗她有酒窝的人会喝酒,她吓了一跳,直嚷不要酒窝了。小雪的皮肤又白又嫩,脸蛋一年四季都是红红的,可爱得使见了她的人都想拧她一下。

小宝贝的胆子最小了,大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在房间里单独睡,所以,我时常要和她睡在我房间里,淋浴也一定要人陪,晚上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在房间里,有时我挺烦这个麻烦的小跟班。

小宝贝的人缘好极了,左邻右舍简直没有人不知道她的,小小的人,口才好得很,整个街坊的人都是她的大朋友。

  

这篇作文的题目有趣,小作者对妹妹的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是外貌描写这一部分,写得活泼、形象、真切,小妹妹那可爱的小模样好像就浮现在我们面前。为什么这一部分写得好?一是因为小作者与妹妹朝夕相处,观察得很细;二是因为小作者非常喜爱自己的小妹妹。观察得细,才能写得细;带着爱的感情去写,才能真正写出内心的喜爱。

我们知道,什么事物都是有特点的。画长颈鹿,不画长脖子,画青蛙不画大肚皮,画大象不画长鼻子,就是没有抓住特点。人物描写也是如此。要使人物形象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就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里所说的画眼睛而不要画头发,就是指要抓住特点。就说描写眼睛吧,年龄、性别不同,生活经历和性格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同:

  

“他那双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好像每天都有高兴的事。”

“她的眼睛肿得通红,好像刚刚哭过似的。”

“她那双又圆又大的眼睛,放射出热情的光芒。”

“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好像会说话,微笑的时候,脸上泛起两个小酒窝。”

“她的眼睛不大,却很有神采。”

“她的眼睛呆呆的,好像有满腹的心事。”

  

这些有关人物眼睛的描写,寥寥几笔,都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状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当然也包括自言自语(或叫“独白”)。言为心声,人物的对话和独白,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倩和性格特点。

同学们初学写人物的对话,要注意让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合乎人物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白发苍苍的老人的话和牙牙学语的娃娃的话不一样,老师和学生的语言也有差别。要尽量做到什么样的人才说什么样的话,不要让文章里的人物都说你自己的话。还要注意精选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话,不能什么都写,不分主次;什么都说,结果说了一大套,尽是“废话”,谁也不爱听。有的同学懂得这个道理,写起来就有声有色,你看下面一段话:

  

大虎:“好啊,王成敢欺侮冬冬,我跟他拚了!”

小光:“别……别去,万……万一……”

大虎:“怕什么!是王成不讲理,这回非把他打趴下不可!小光,你去不去?”

小光:“我……我妈妈……还在等……我呢!”

大虎:“胆小鬼!你不去,我去!”

平时不言不语的冬冬,猛然把手一拦说:“不行,你要打,那就先打我吧!”

  

短短的六句对话,表现了三个小伙伴的不同性格,见义勇为但脾气急躁的大虎,胆小又有些结巴的小光,为人正派又能顾全大局的冬冬,都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再看下面一篇作文:

  

好借东西的王大妈

  

浙江省金华市四牌楼小学  朱翔

  

我家隔壁有位王大妈。她家里虽然有钱,可是她有个癖好,就是爱向邻居家“借”东西。比如她向我家借东西,一见非常顺当,就经常来“借”了。

我家是在一年前搬到江南新区的,平时为了我上学和爸爸妈妈上班方便,我总是在奶奶家吃饭的,只有星期六和星期天在自己家吃饭。

今天是星期六。妈妈说:“今天不到奶奶家吃饭了,我下班早点赶回家,咱们自己做饭吃吧!”

我拍着手,高兴地说:“好啊?妈妈万岁!”说实在的,我早想吃妈妈亲手做的菜了,有时简直想疯了,我妈是菜馆里的三级厨师呢!

王大妈得知我们在家吃饭,忙跑来对我妈妈说:“小徐呀,我家烧菜的盐用光了,你能借点给我吗?”

“好吧,你自己拿吧!”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太谢谢你了。”王大妈抓了两把盐走了,可是不到五分钟,王大妈又来了,她对我妈妈说:“小徐呀,真不凑巧,我家的醋不知怎的变质了,你家有吗?”

“有的,镇江醋,你要多少就拿多少吧!”

“那我就不客气了。”

“唉,邻居之间还客气什么呀!”

我可没有妈妈那个耐心,小声嘀咕着:“哼,这个王大妈真是的,一会儿借这,一会儿借那,也不觉得不好意思,真是厚脸皮!”

“小孩子,怎么论起大人的事来了,真不像话!”妈妈听我说得不顺耳,训了我一句,我只好不作声了。

我刚打开作业本,准备做作业,“咚咚咚,咚咚咚!”敲门声连珠炮似地响起来,是谁敲门呀?不用猜,准是那个王大妈又来借东西了。

“翔翔,快去开门呀!”妈妈吩咐说。

“好吧!”我勉强地答应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正是那个王大妈,我刚一开门,她连忙挤进来说:“小徐呀,真怪!我家味精不鲜了,你家有吗?”

“有。味精在厨房里,你自己拿吧!”妈妈说。

“嗯!”王大妈走进厨房里,抓了一把味精,连谢谢也忘了说,就走了……

我重新拿起笔做作业,我真有点怕听到那敲门声。唉,有这样一位邻居,可苦了我。家里东西“借”去是小事,可我怎么静得下来看我的书,做我的作业呢!

  

这篇作文虽然只是描绘了王大妈向“我”家借“油盐酱醋”这一件小事,但透过小作者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王大妈语言和行动的刻画,王大妈贪小便宜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次王大妈跑来借盐,走的时候还说了声“太谢谢你了”;第二次王大妈又来借醋,借时只说了句“我就不客气了”;第三次小作者刚一开门,王大妈“连忙挤进来”借味精,“抓了一把味精”便扬长而去。一会儿工夫,王大妈就来借了三次,而且每次态度各不相同,说话的口气也不一样,如此借法,真是活画出了一个贪小便宜者的一幅肖像。这种写法,一方面使王大妈的这一特点一层比一层鲜明,一方面也使小作者的反感心理一步一步地加深,这种心理体现在文章中,就形成了一股善意的讽刺力量。

行动描写:语言和行动描写都是直接描写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表现手段。行动描写,就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动作。

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说:“描写人物时,您千方百计去发现能代表他的内心状态的动作”,“有时,只要一个这样的动作,就足以描绘出那人物的特点了。”要把人物写活,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选择人物有代表性的具体行动来描写。例如,朱微微同学写的《这个调皮鬼是谁?》一文,行动描写很有特色:

  

在我们班上,有这么一个人,尽管她其貌不扬,却非常引人注目。你从同学们送给她的“蓝精灵”的绰号中,就能猜着她身上准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你看,她那一排长长的刘海儿像一排门帘从额头上垂下来,把眉毛都盖住了。眉毛下那双眼睛虽不大,却显得很有生气。美中不足的是那个小鼻子上面长了好些小雀斑,不过,她压根儿没想过要为这些小玩意儿而烦恼,她整天快活得像个神仙!

那张小嘴巴蕴藏着她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气得别人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能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这个人不仅感情丰富,也很爱动。一有空闲,她便拿出铅笔在随身携带的素描本上勾勾画画,画熟了,便三笔两笔地画出一只哈巴狗或一只胖鹅。有时,她画厌了,又不知从哪个旮旯弯里摸出一团五彩缤纷的橡皮泥捏起来。要么捏个猪八戒,要么捏个大肚子七品芝麻官。无论是画画还是捏橡皮泥,她都喜欢开点玩笑,不是把七品芝麻官的乌纱帽给捏丢了,便是将小狗的尾巴画成了马尾巴,叫人看了真要笑破肚皮。就在别人大笑不止的时候,她却一本正经地说:“笑什么!再过几百年,这可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哩!”

在家里,这个女孩子鬼点子还蛮多呢。有一次,她到乡下外婆家里去做客。那期间,她常和表哥到河边去捞鱼虾。虽然她明知自己打水仗不是表哥的对手,却偏偏爱“引火烧身”,直到弄得浑身上下湿淋淋的才罢休。回家后,妈妈看到她那副狼狈相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把逮住她,正要动手打她的时候,她却抢先将手往妈妈的胳肢窝里一阵“捣咕”,等妈妈手一缩,她就脚踩西瓜皮——溜之大吉了。当她换好衣服再次见到母亲时,她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学着电视中古人的样子走到母亲跟前,跪下一条腿低着头说:“拜见母亲大人,女儿请罪!”那副滑稽的神态,把火气未消的母亲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叹口气:“唉,真是豆腐掉进灰里面——吹也不是,打也不是!”

你们说,这个调皮鬼是谁?如果你愿意为我保密的话,我就告诉你:这个人就是我!

  

文章先是三画两笔勾出“尊容”,然后简要介绍这个人的特长与爱好。在写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时,不吝惜笔墨,并且注意用具体事例来加以表现。如生动记叙了“她”与表哥打水仗的事和“她”事后弄得母亲啼笑皆非的举动,突出表现了“她”身上的调皮与男孩子味,很有个性特点。小作者别出心裁,选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在对“她”各方面情况作过生动描述之后,指出这个“她”便是自己!这种写法很巧妙,让人读来既感到新鲜,又饶有趣味。

心理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即人在“想什么”。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动不同,我们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表情、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思想感情。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让读者感到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感染力。老作家杨朔说:“看见一个人的外表容易,想看见一个人的内心却是非常困难的。而看不见一个人的内心,我们就不能说认识了这个人。”他又说:“我们最摸得准的人,常常是我们最熟悉的人。所以我绝不放松去观察了解我周围的人。这些人整天在你的身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惯了,你也许会觉得没什么。要知道,就是这些身边的人,在写作时,常常会给我们最大的帮助。”由此可见,要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就要注意观察了解你周围的人,不但要了解人物在做什么,还要透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知道他在“想什么”。请读一读下面一篇作文。

  

“秃尾巴”与伙伴

  

黑龙江省鹤岗市新华乡和胜小学五年级

金英玉(朝鲜族)

  

这几天,我放学回家,总是气不打一处来,我家喂养的那些家畜家禽,一个个都成了蔫不唧的傻样儿。

全身毛绒绒的小狗“绒球”,在比自己弱的邻家小狗“花斑”面前,竟然会退避三舍,连邻家的猫见了“绒球”,也敢趾高气扬。最不像话的要数我家的那只大红公鸡了,虽说它长着一对粗壮的腿和铁钩般的爪子,却老给邻家那只秃尾巴公鸡追得落荒而逃。

瞧那副“熊”样,还不如死了算……

今天我放学回家,又发现大红公鸡蜷缩在南瓜藤蔓下,瞧它那火红而细嫩的鸡冠上凝结的暗红的血迹,眼珠子左顾右盼的那副寒碜相,不用说,又被打得一败涂地。

我顿时火冒三丈,恨不得用乱棍把它打死……不,一定得让它把邻家公鸡斗败才行!

我暗暗打定主意,找来一个大大的旧苹果筐子把这只不中用的公鸡关了进去。我给它的伤口涂了药,为了给它增添力气,喂了精饲料,还用奶奶告诉我的方法,给它吃了辣椒酱。由于我诚心诚意地照看,没几天,大红公鸡的伤口就痊愈了,元气似乎也恢复了。

我看着在筐子里精神抖擞地打转儿的大红公鸡,心里感到十分满意。

“我的宝贝大公鸡哟,你已经吃了不少辣椒酱,一定要把勇哲家的秃尾巴公鸡打个落花流水!我在学习上和体育上都比勇哲强,你也得像我这样有志气才行啊!”

我就因为这些伤感情的事情而不愿意同勇哲接近,就连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做作业,我都感到十分别扭。

早晨,勇哲在门口叫我一起上学并等着我的时候,我总让他先走,并躲在窗后看他到底走了没有。

我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同情和关心。每天晚上,勇哲都要把我家那些紧跟着他家公鸡的母鸡抱着送来。对此,我不但心里毫无半点儿谢意,反而十分反感。

有一个星期天,勇哲在自行车后座上载着他家的那只秃尾巴公鸡,不知上哪儿去。我好奇地问了他一声,他只是嘻嘻笑着告诉我到兽医站去。

对了,他一定是偷看我给大红公鸡喂了辣椒酱,毫无疑问,他这是去兽医站买好药来喂他那只秃尾巴公鸡。哼,随你的便!

喂辣椒酱后的第10天早晨,我把大红公鸡放了出来。“扑噜噜”,大红公鸡拍打着翅膀跳出了筐子。它环顾了一下四周,抖了抖羽毛,威风十足地扬起了脖子,“喔喔喔——”地长鸣一声。这一来,正往勇哲家去的母鸡们,好似聚集起一片彩云般地蜂拥着飞跑回来。母鸡们的身后、勇哲家的那只秃尾巴公鸡紧跟而来。

我心里十分紧张,轮番打量着两只公鸡的举动。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两只鸡根本没有要打架的迹象,甚至互相间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低着头啄食撒在地上的米粒儿。大红公鸡稍微靠近秃尾巴公鸡,“秃尾巴”就朝旁边避开一些。

“大红公鸡赢啦,哈哈!”我实在太高兴了,拍着手大声呼叫起来。

当天晚上,我找到勇哲,对他说:“勇哲,从今天起,在我家做作业,怎么样?”

我这番好久没有的好意,很叫勇哲吃惊,他瞪大眼睛瞧了我好一阵子,仿佛才明白我的意思,笑眯眯地答道:“好,我早就想这样了!”

从那以后,我和勇哲又重新坐在一张桌前写作业了。

如今,对大红公鸡不用费心了,可如何提高“绒球”的勇敢性却成了我心中的一件大事。

“挖野参来喂绒球行吗?”我问奶奶。

“我不知道,你还是去问问兽医叔叔吧!”

我上兽医站去打听,有没有什么药让“绒球”吃了能凶猛无比,兽医叔叔哈哈笑着问道:

“你和勇哲这是怎么啦?”上次他抱着秃尾巴鸡来阉割,说是鸡太厉害了,而这次你却要求让狗凶猛些……我说,你们两位邻居闹矛盾了吧?”

“叔叔,为啥要给公鸡阉割呢?”我以反问代替了回答。

“给公鸡做了阉割,它就毫无斗志,十分温顺,长肉也就更快了。”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听了兽医叔叔的话,我才明白了一切。我的眼前浮现出那个星期天勇哲在自行车后座上载着秃尾巴公鸡前往兽医站的情景。

他是把自家的公鸡故意弄傻了呀!

我像是把火盆里的火倒在了头上,只觉得脸上一阵火辣辣的。

“孩子,要让狗厉害些,就得……”

“不,不要,我不想再让‘绒球’厉害了。”

我拉着狗走出了兽医站大门回家去,回头一看,只见勇哲家的“花斑”不知什么时候跟在“绒球”身后走来。两只小狗好似久别重逢的亲密朋友,在地上一起打着滚玩了起来。连勇哲家的猫也从围墙顶上轻轻跳下来,在两只小狗中间喵呜喵呜逗着玩。

一霎间,我瞧着这些家禽感到十分羞愧,今后,我有什么脸来见勇哲呢?他一定会觉得我相当愚蠢。

“万福——”正在这时,门外传来勇哲叫我的声音。

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是勇哲吗?万福不知道上哪去了。有什么事吗?”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问道。她没有看见我已经回家了。

“等万福回来请告诉他,我们到村前河里洗澡去了,您可别忘啦!”

我的眼眶里顿时盈满了泪水。勇哲是个多么出色的伙伴啊!

“绒球、花斑,咱们也跟勇哲洗澡去!不仅洗身子,还要把心里也洗个干干净净!”

我嗖地一下跳过篱笆,朝着走在前面的勇哲飞快地追去。

  

《“秃尾巴”与伙伴》是一篇富有真实生活感受和充满儿童情趣的文章,这是与小作者逼真的心理描写分不开的。文章一开始就写“我”最近放学回家“总是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喂养的小狗和大红公鸡都“蔫不唧的”,斗不过邻家的小狗与秃尾巴公鸡。由此可见,这“气不打一处来”是“我”好胜的心理的写照。正因为“我”好胜,所以看到小狗与大红公鸡的“熊样”,就恨到了极点:“还不如死了算……”“我”的好胜的心理又一次得到了强调。今天放学回家,“我”一见大红公鸡的“寒碜相”,“我顿时火冒三丈,恨不得用乱棍把它打死”,气愤的感情愈见强烈。为了使大公鸡能够取胜,“我”精心喂养它,大红公鸡恢复了元气,“我”感到十分满意,显然“我”认为胜利在望。“一定要把勇哲家的秃尾巴公鸡打个落花流水!我在学习上和体育上都比勇哲强”,就要大红公鸡“像我这样有志气”,这种天真幼稚的逞强好胜心理,非常符合“我”的儿童天性。

“秃尾巴”比大红公鸡强,“我”见了“秃尾巴”的主人勇哲也“感到十分别扭”,勇哲对“我”的同情和关心“我”都“毫无谢意”,这种思想情绪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这把“我”的任性也刻画得十分形象、逼真。直到大红公鸡赢了,“我”拍着手大声呼叫起来,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这样写,一个好胜心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小主人公终于明白了勇哲把秃尾巴公鸡送去“阉割”了。文章的后半部分描写勇哲家的“花斑”和“我”的“绒球”两只小狗,“好似久别重逢的亲密朋友在地上一起打着滚儿玩了起来”,以及“我们”决定共同洗澡等,也写出了少年儿童的天真微妙心理,这样写,比作一番自我批评,含意更深。

此外,还有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写人记事的文章,如果有一二处生动、具体、细致的细节描写,往往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加深文章的感染力量。在记叙文中,常常用环境描写描绘故事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溶情于景的环境描写,能把读者带进文章描述的境界中去。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以上讲的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并不是说在一篇文章中都要用到,如何描写,用什么方法,因文而异,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其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点。但是,不管运用哪一种描写方法,都一定要真实。失真,同时也就失去了描写的意义,人物失去了光彩,文章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