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班主任应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观察学生关系的微观结构,把握班级人际关系的脉搏,测定班内人际关系的现状,弄清每个学生所处的地位及其原因,揭示他们人际关系的性质和水平。笔者认为,交往主体和交往结构决定着人际关系的性质和水平。要改变一个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系统,必须从形成新的交往结构着手,指导孩子们交往,即指导学生积累交往经验,形成自身的交往风格,设计内容丰富、频率高的交往结构,建立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
二、创造交往情境 激发交往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归属需要若长期得不到满足,会造成"归属焦虑",致使个体情绪焦躁、低落,不愿与他人交往。具有"交往障碍"的学生若是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同,集体的接纳,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归属需要,改善交往状况。
班主任老师很有必要为这些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交往情境,鼓励他们去交朋友,使他们拥有一批活泼、热情的同伴。如低年级可开展"夸夸我自己",中年级可开展"认识我自己",高年级可开展"完善我自己"的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在同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使他们感到自己是靠努力参与到同伴之中的。对于班集体中的一些"孤立儿",应适当调整其在集体中的角色(如委以一定的班级工作),帮助其改变在班组中的地位,改善其人际关系,激发其交往热情,坚定其交往信心。
三、疏通交往渠道 授以交往技能 班主任在给学生提供交往机会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交往的本领。这些交往本领包括:学会调节自己的角色,在不同岗位上与人交往;学会主动与人交谈,增进相互的理解;学会求同存异,尊重别人等等。
在交往中,会不断碰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如果同伴之间不能相互包容,那么交往的关系将会中断,所以,班主任在交给学生以上交往本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的交往能力:认知能力、自控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交往礼仪与技巧。
这些交往的本领和能力需要交往教育的实体性存在,否则这些本领难以掌握,能力也很难培养。因此,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交往技能训练课,如开设口语交往训练课,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如把交往规范方面的知识渗透在故事、歌曲、课本剧中,使学生乐于接受,再如开通热线电话、悄悄话信箱,对学生进行交往的思想引导和技术指导。在班集体中,实行班级管理改革,采取班干部轮换制、值日班长制等,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交往技能,提高交往能力。
四、拓宽交往范围 提倡社会交往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日趋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小范围的交往。这时,班主任应及时把握其心理,引导他们走出班组、学校,走向街头、社区,走向工矿、企业,开展社会性交往。参观、考察、采访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学得的技能迁移到广泛的社会性交往中去,可使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体验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从而使学生的同伴交往活动获得新的意义。
人总是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它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的状况如何,对于人们,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意义重大。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交往的情境,传授交往的本领和技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