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一文快学完时,语文老师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说几句话。
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讲着,内容不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是“青蛙真正感到了自己见识少”。这时,一个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井里。”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捧腹大笑。老师还算幽默,也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
按照一般的理解,井底之蛙以前孤陋寡闻,一旦出得井来,就可以见多识广,当然不会再回去了。这也是课文的应有之义。现在,有学生居然要井底之蛙回井里去,实在有些“离题”。但是新课标认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班都有几十个孩子,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众口一词,也可能声音不一,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倾听。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说?他到底是怎么认识井底之蛙的?遗憾的是,因为想当然,教师没有积极关注这唯一的不同的声音,没有思考这些话的意义,更没有理解这些话的言外之意。
好在写话时,这个学生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写道:青蛙跳出井后,来到一条河边,想喝水,突然,听到旁边老青蛙的警告:“不要喝,水里有毒!”紧接着,又听到老青蛙被人用钢叉刺死的惨叫声…… ????语文老师的心被震撼了: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作为老师却没有给他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于是,老师提笔在作文本上写道:“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虽然道歉来得晚了些,但在我看来,这仍是一位在倾听中学会了倾听的好老师。 ????倾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 ????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作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幸福。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