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多种描写 烘托品质——《登山》导读
        ★★★★
【字体:
多种描写 烘托品质——《登山》导读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登山》一文,是讲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那么,课文是怎样采用多种描写烘托列宁坚强的意志和品质的呢?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