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学们在学习《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时,请千万不要忽略了作者在信后所署的日期,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写信的一种格式而已。其实,我们只要对写信日期“四月十五夜”简单分析一下,就能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精神。
鲁迅先生于4月14日收到颜黎民4月10日的来信,4月15日便写了回信,4月16日上午即发出了这封信。从收信到回信,时间很短,而一个“夜”字,又可以看出鲁迅当时的工作是多么繁忙。但就在这百忙之中,鲁迅先生无丝毫耽搁,连夜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写信,这说明了什么?
留心一下鲁迅先生写信的背景。这封回信写于1936年4月15日。这以前,即同年4月2日,鲁迅给颜黎民写了第一封回信。那时,他已重病在身,仅6个月后的10月19日便病逝于上海。然而,鲁迅先生在同敌人斗争的同时,在一个月中两次复信给一个未谋一面、而又署的是假名的青年,还赠书刊和自己的照片,给予热情教诲,这又说明了什么?
“四月十五夜”,寥寥几个字,但内蕴丰富。细细品味,就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爱护,感受到他那博大的胸怀。
(曾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