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姿态万千。学生在写景状物时却往往过于直白,笔下景物缺乏色彩,这并非是完全不了解事物,主要是缺乏使语言增色的技巧,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如何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使描写语言增色,是我几年来主攻的一个课题,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用主观感受传达物象特征
千姿百态的自然物象显现在我们面前,有如物象在向我们询问它们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当然,对于每一个物象自身来说,一时一地它只有一种存在状态,可为什么不同作家笔下同一物象的特征各不相同呢?关键是他们心灵各异,各自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回答了自然的叩问,写出了自我情感化了的物象特征。这样的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也做到了准确传神、传情,有丰富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例如,同是写小雨,朱自清这样描绘,"如牛毛,如细丝,密密的在人家屋顶上斜织着",宋人秦观笔下却有"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描写,殊途而同归。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之所以久传于世而不衰,也正是因为这多彩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强烈而鲜明的主观感受。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思念丈夫的妻子望着弯弯的月亮,对怀中的小孩子说:"月亮弯弯,象个小船。"可孩子却说月亮弯弯,象个香蕉。妈妈与孩子心理各异,语言各传心声,各具神采。
二、探寻描写对象与他物的异同,借彼言此
当我们运用语言去描写一物象时,不要只是孤立单纯的作正面直接描写,要把它与外物联系起来,捕捉它与外物的异同,借助外物特征去间接描绘,丰富语言的色彩和内涵。例如,《绿》中有这样一段: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的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
通过比较梅雨潭的绿与他绿的不同,间接巧妙的描绘了"此绿"的特征。其实,修辞格的使用,也正是通过这一思维过程完成的,学会了修辞,也就掌握了这一方法。例如:"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舞女的裙。""那醉人的绿呀,像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三、用整体思维统帅全文,巧设结构
这里的全文可以是一段,一层,一篇。就是说在描写过程中,除了做到单个句子生动多姿,还要对描写语言进行有序的组织,使之具有思维的整体性。美的语言缺乏组织,也只能是散珠碎玉,只有串成一体,才能相映生辉。常用的组织方法如下:
分总结合 、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虚实结合、主客映衬、正反对照。
例如,《威尼斯》中一段:
"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是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这段文字,通过远近高低虚实的结合,做到了语言相映生辉,生动传神,色彩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