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
【字体:
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阅读实践
          江苏省沭阳县中英文学校    程善峰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特点是是丰富的人文性而不仅仅是科学性。这就注定语文阅读应当“以人为本”指涉人的心灵,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阅读应该是阅读者为扩大自己生活视野,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精神底蕴,确认个人价值指向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正是这种自觉自愿,使得阅读者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有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让人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获得精神享受,生命提升。
“和成人一起读书”:构建良性阅读生态
【鲜活事实】
●“与父母共同读书,的确是一个净化心灵、获取新知的过程。渐渐的,我发现我与父母谈话的话题不再仅仅局限于每天的身体和学习状况了,反而每天都有了很多新的话题、新的研究。我发现原来父母和我们之间竟然有那么多共同语言,和他们谈话竟然是那么有趣的一件事。”
●“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拿刚读到的内容去考爸爸,每当有难住他的时候,我就会像中了彩一样高兴,同时更感到了一种幸福……”
●“我们家有个‘君子协定’:每个周末至少有两个小时的全家读书时间,不许看电视或玩电脑,只能专心致志地读书,在静谧的环境中探求知识的源泉。”
●上学期,学生们读《幻城》、《鬼马少年》读疯了,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们几位老师找来读了读。没想到,一读还读出了眼泪,进入到和孩子们一样的“痴迷”中……
……
【思考之果】现在,似乎全社会已对读书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无论是家长训教孩子,还是老师教导学生,说起读书多不乏言辞。总之,大家都能清楚地表达一个理念:不读书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这样的孩子就该罚站、挨训、不准吃饭!于是在有些孩子心中,读书真不是什么好差事,整天读书的孩子真是倒了邪霉。要不然,怎么大多数大人,有时间就或看电视、或上网、或打麻将、或聊天,却很少有人看书?这样,读书“不是好差事”的观念在很多孩子心中就扎下了根,也就种下了厌读的祸根。这就叫读书生态差。
身教重于言教。无论你说得多好听,孩子们都不会傻到你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他要看你做什么。如果孩子周围的人,经常捧一本书热读,就自然培养了孩子对书的亲近感,孩子们会认为读书是件幸福快乐的事。否则,见书就怵。所以构建一个良性的阅读生态,在全社会形成读书思考的浓厚气氛,比喋喋不休逼孩子读书更有效。
【相关链接】
1.改变学生生存状态的“新教育实验”。“新教育”总主持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我们学校通过努力有幸成为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启动了“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成立了“读书俱乐部”、利用校园网建立了BBS中英文学生论坛、在“教育在线”上开设了《小鸟展翅——中英文学校学生日记专贴》、编制了《中英文学校小学生导读简明手册》、开展了“小小收藏家读书交流会”……
2.搭建师生尽情阅读的平台。组建“储书银行”,倡导学生把各自的好书存到班级图书角;策划“分散读书,集中研讨,适时比赛”的阅读模式;组织读书沙龙活动,如教育理论沙龙、家庭教育沙龙、班级管理沙龙、艺术读书沙龙等;给家长们下“读书令”,要求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中外名著;细化“一日十读”活动:①早操前以班为单位在操场集体诵读5分钟、②早操后在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指导下教室阅读30分钟、③上午第一节课前集体背诵5分钟、④下午上课前集体背诵5分钟、⑤晚上上晚自习前各班学生轮流演讲5分钟、⑥下午课外活动时自由到图书阅览室阅读、⑦三餐前列队背诵5分钟、⑧课间自由阅读5分钟、⑨语文阅读课阅读40分钟、⑩晚睡前默读10分钟。
3.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阅读史。①边读边“剪”。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上交一份剪报,并附上自己的读后感或评论,贴放在教室里面,供师生阅读、交流,充分有效地利用阅读资源,从剪报中获益。②“一言心得”,让学生先独立阅读,然后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地在巴掌宽的专用格式纸上写出自己的心得,提高每一次阅读活动的含金量,逐渐垫高学生的思想和语言境界。③阅读考级。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每个年级的课外阅读从阅读内容、阅读数量、阅读质量、阅读习惯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等级标准,一个年级为一级,学生每完成一个年级的学业,都相应地考核课外阅读的达标情况,发给等级证书。
4.书香书韵别样浓的“读书节”:隆重的“读书节”升旗仪式,专家精彩的读书讲座,“阅读之星”的大力表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书店上门优惠送书,“读书频道”的播放,教师读书沙龙以及各年级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比赛、读书笔记交流、自编读书手抄报的展示、读书知识竞赛……整个校园成了百花争艳的读书乐园。尤其是由“舞蹈”、“吟诵”、“表演唱”、“哲理剧”、“情景剧”、“古诗大联唱”等组成的古诗吟诵歌舞“中华诗魂诵”的演出,融说、读、诵、唱、舞与多媒体展示的声、光、画、文字于一体,成为读书节颇具品位的一个亮点,它洋溢着童真与活力,聚焦着视点与欣赏,将读书活动推向高潮。
“和学生一起陶醉”:给个性化感悟一些空间
【鲜活事实】
●我印象最深的是班上一个女孩的读书笔记本,精美的封面,雅致的页笺,里面被女孩抄满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还有大量的归类成语,可谓妙词佳句大荟萃。我被女孩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心想这个女孩的作文一定很棒吧!但当我打开女孩的作文本时,一种深深的失望与惊讶的情绪淹没了我。这个女孩的作文成绩平平,随意挑选几篇阅读,发现她在读书笔记本上记下来的那些妙词佳句并没有出现在她的作文里,还有些句子简直连通顺也算不上。
●“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语文课,这可得归功于教师。教师把课堂分配得既有条又有理,不仅开了路还清了道,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得像上高速公路。除了几个读音需要纠正,其他统统不必操心——所有词语教师会为我们解释,免去翻辞典的麻烦;所有的句式教师会为我们分析,把所有难于理解的东西通俗化。而且课堂上从不提问,就是提问也是公开课上,或是为了唤回我们走神的灵魂。我们在课堂上是倍受优待的婴儿。这真让我们受宠若惊。我们是在美美享受着‘鱼’,但青春的我们并不安分,我们希望自己去‘抓鱼’”。 
●“学课文《趵突泉》,读着品着思着想着,仿佛能听到发自灵魂深处回荡的声音。特别勾人魂魄的是那段描写泉水‘冒,冒,冒’的文字,文中说道:‘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正眼去看。’这就是自然的伟大之处啊。名家就是名家,描述可谓入骨三分。”
●“读书是如黑洞的灵魂唯一的填充剂。有时候我害怕读书,因为我太盲目。我希望有人推荐与指导,但还是要面临选择,而且,我也不知道要相信谁。”
【思考之果】阅读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智慧启迪、增长见识、明白事理。但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却有不少本末倒置的情况,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把阅读教学变成写作教学:整节课下来,不是让学生去感悟,去吟咏,而是让学生去学习文章的写法。在这样的功利教学观念支配下,课文丰厚的人文内涵无非是为提高写作能力服务的例子。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说: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律,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理解新课程关于阅读教学的阐释,我们也不难发现,理想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对文章充分地读,读出意、读出神、读出情、读出个性,在阅读中感悟,从而形成对文章的理解,激活他们的心灵,凸显文本价值。因此,新课程导引下的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
【相关链接】
1.实现“主体间性对话”。真实意义上的阅读活动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的整体,这“三边”中,作者潜在于文章之中,读者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这种碰撞和问答,现代阅读理论称之为“主体间性对话”)在这种意义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主要工作就应该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读者,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与作者对话。尤其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激活处于死寂状态的文章中的全部话语因子,使文本活起来,从而完成读者与作者的“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与作者独立对话的能力。
①从矛盾处寻找并激活“矛盾性话语因子”。文章中出现的前后矛盾,要么是作者的疏漏,要么就是作者“别有用心”。抓住这矛盾处询问作者(即自问),然后在文章中寻找作者对这矛盾的或明或暗的解释,就能与作者形成一种对话。阅读《鸟的天堂》时,一个学生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颜色’如何‘照耀眼睛’?‘树叶上’哪来的‘新生命’?”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②从强调处寻找并激活“强调性话语因子”。强调处当然是作者为读者留的话语因子了,意在让读者反复咀嚼。这种强调常常表现为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反问、反复、拟人、排比等。这类话语因子,经过训练,学生也是容易找到的。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时,让他们品读赶去蝴蝶谷聚会的那段文字,体会蝴蝶们此时喜悦、匆忙、激动、兴奋的心情。交流“我是一只        蝴蝶,我飞进了山谷,看到                                    。”加入到与文本中“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有的……”的对话中。学生兴奋不已,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只蝴蝶,一边欣赏着自己的美丽,一边欣赏着眼前壮观、盛大的蝴蝶聚会。
③从细微处激活“细节性话语因子”。即小见大的细节描写是许多文章的成功之处 ,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是读者与作者共同的“话题”。如教《天游峰的扫路人》,学生初读课文后,就从文章的细微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天游峰那么美,好山好水作者为什么不写,却要去写那不起眼的扫路人呢?”“游人感到累,而老人为什么不累呢?”“为什么一杯茶就把作者与老人的心灵沟通了?”“老人70多岁了为什么还不愿意退休呢?”“为什么分两次写老人的外貌?”“老人岁数那么大了,眼睛为什么那样炯炯有神?”“作者为什么要写一对宿鸟呢?”“作者为什么要说30年后再去看望老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老人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④从争论处激活“争论性话语因子”。同一阅读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争论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深入,有益于探究的进行。培养学生大胆求异、质疑、争论的意识和品质,是发展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前提。在《爷爷的芦笛》教学中,当学生围绕“强强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是否因为听到了爷爷的笛声,知道爷爷就要回来了”展开争论时,我没有给学生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是再次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对话的课堂空间,努力让争论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生命活动。
2.鼓励批判个性的阅读。“阅读批判”含有显优劣、定品位的意思,它一面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否定、反驳,一面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阐扬与补充。“阅读批判”与“阅读欣赏”有所区别。如果说欣赏性阅读是“入书”,是敬重作品的“仰视式”阅读,那么,批判性阅读则是“出书”,是裁判作品的“俯视式”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个性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起步的,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品、作者相异和相反的见解。如学习《荷花》一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真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了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
3.“主题先行”的阅读指导。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魏书生、于永正等名师授课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促使学生成为了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者;阅读对人生的影响潜移默化,最重要之处也在于它能参与、促进学生的人格塑造。近一年半以来,我开始尝试“主题性阅读”与人生指导相结合的阅读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以“现代帝王意识”为主题的阅读指导课,我带领学生学习曹操的诗《观沧海》之后,指导学生扩展阅读了《龟虽寿》、刘邦的《大风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咏梅》、《沁园春·长沙》等篇章,然后结合这样一组气势磅礴的诗歌进行人生指导:我们不一定成为刘邦、曹操这样的帝王,也不一定能成为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但一定要有雄心壮志、不甘人后、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责任感以及坦荡博大的胸怀,结合学习而言,应当有不但应当学会而且学好的积极心态。很多学生课下主动背诵了一些同类古诗,还围绕这一话题写了自拟题作文,其中《只因“小”而立志》写得情真意切。 
【底蕴揭示】教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把生动的、使人激动的知识装进学生的意识,并且装进去之后,还得操心,不要让它变成一枝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而去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这样的阅读才是让人终身受惠的阅读,这也许就是阅读教育的真谛——阅读是人心灵深处的饥渴,是点亮世界的火种,要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享受与升华,拥有一颗丰富而细腻的心灵,就应该让阅读扛上“精神”,就应该提倡——生本阅读!

【作者简介】 程善峰   男   1968年5月生,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小学部校长,兼教高年级语文。
   通讯地址:沭阳县中英文学校         
   邮政编码:223600
   联系电话:0527—3582266(办)3581833(宅)  手机:13809090269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