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 容
在我学生时代的笔记笔上,有这么一副对联:
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依稀记得这好像是和同学们一起登闾山时在一间佛殿前记下来的。现在已记不得当时读到对联时的心境了。可是今天,当自己当了十年的教师之后,再读起来,似乎对其中的道理有了一些领悟。
曾不止一次地告诫自己:要学会宽容,因为你是一名教师。
回想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用一个标准要求许多孩子的“一刀切”现象,可谓随处可见。这种“整齐化一”的教育,使学校异化成了生产标准件的工厂。要遵守相同的学制时间,要念同样的书本教材,要经历同样的考试,要完成同样的练习,作好同样的作业,甚至作文都要写同样的题目……甚至个别地区和学校,在上学时要穿同样的服装,梳同样的发式……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一直提下去,在我们的教育中这样的东西成百上千条不止。为学生者稍有不从,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受罚严惩。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也不可能是同样的人。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也曾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有权利享受教育。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我们为师者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教师工作面对的是无数个独特的世界,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如果我们把自己变成了执行标准的工匠,我们的学生必然是深受其害。
日本著名教育家井深大曾呼吁:“为了孩子的未来,天下所有的母亲们,应向现行的育儿观念提出挑战。”当然这里指的是家庭教育,而面对我们的现实,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改一下:“为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孩子的未来,天下所有的教师们,应向现行的教育观念提出挑战。”既然称其为教育,我们称其为教师,就当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就当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就当让学生们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自然,热爱学习;就当肯定、宽容、充满智慧的创造。
杭州有一所研究差异教育的学校曾提出:“学生有差异,学校无差生。”这是一个根本无需附加任何解释的明白如话的道理。可是我们许多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很少一贯坚持这样的思想。“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因为我们缺少发现。”“如果用一把尺子来衡是我们的学生,成才的也许只有一个;如果用多把尺子来衡题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也许都是人才。因此,有人说,多一把尺子,多一个人才。”我们手里究竟有几把尺子呢?而这尺子是在你的手中还是在你的心中呢?这把尺子是你已经准备好的还是学生给你的呢?这样的问题恐怕只有为师者自己才能回答得清啊!
宽容实际是一种承认与鼓励,是一项艺术与创造,是一线生机与曙光,是一种氛围和意境。学生在宽容中快乐成长,教师在宽容中领悟发现。如果这样,课堂上学校里少了批评与指责,少了伤心与哭泣,少了灰心与失望……那么我们的教育和学校无疑也就成了最大的享受和最想往的乐园。
如果你心里“天下”是狭隘的僵死的,那它自然容不下许多的世界,那么面对一个活生生事物,你的表现岂不“可笑”;如果你心里的“天下”是宽阔的高远的,那就能容下更为绚丽的风景,面对着充满生命的世界,你笑着,但那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憧憬。
当然,对学生来讲宽容不是顺其自然,也不是逆来顺受;不是放松,更不是放纵。对自己而言,宽容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敷衍了事;不是消极回避,也不是盲目认同。它是一种境界,也许只有懂得宽容的人才能体会得清。
要学会宽容,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