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关切语文课程绿色资源的立体开发与弹性利用
        ★★★
【字体:
关切语文课程绿色资源的立体开发与弹性利用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关切语文课程绿色资源的立体开发与弹性利用
                  江苏省通州市五接小学  李新祥  (226361)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与新课程匹配的支持系统。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合理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切。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满眼皆汉字,满耳皆汉语;二是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必须关乎语文课程绿色资源的立体开发和利用。  
一、校本资源要“新”起来
  资源一:校园景观
一个校园,就是一个学习的资源库。校园的自然环境就是天然的课程资源,刻意物化的校园更是充满了无限的课程资源。校无大小,皆有资源:种植花草树木,开辟景点小区。这些围绕学校教育而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可生成很多的教育课程:春天到了,老师可以和学生看小草发芽,体验“草色遥看近却无”;看河边垂柳,体验“二月春风似剪刀”……秋天到了,教师可以和学生看枫树,体验“霜叶红于二月花”;看校园梅展,体验“梅花香自苦寒来”。
  资源二:图书馆、阅览室
我们的教师要有“图书馆意识”,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引导的需要,合理、及时地配置图书馆、阅览室中的图书。要更新图书目录,应该请学生代表参与新的图书清单的编制。我们可以结合学科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布置“图书馆作业”。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图书馆中来,让学生带着许多的“?”进来,装满更多、更大的“?”离去。使学生在心空的拓展中不断地探究世界,探究生活:探究蓝鲸的生活秘密,探究“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道理……
   资源三:广播台
社区的广播台为学生及时地报道校园外发生的重要的有价值的事件;学校的广播台能够帮助学生捕捉校园内的有效语文信息。所以,我们在语文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也不能让广播台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因为广播台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语文课程资源。特别是学校的广播台,我们要精心策划,让它成为学生的心灵家园。为此,我们可以为广播台设置以下栏目:作文新干线、佳作携英、校园写真、外面的世界、家庭你我他、交际长廊、学海导航。
资源四:校园网
以教育信息技术为平台的校园网,把个人与形形色色的网民链接起来,与丰富多彩的世界链接起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全息、虚拟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弥补实境资源的不足与欠缺,在忘我的境界中走入另一个崭新、鲜活的语文世界。我们要向学生推荐小学语文教育网站、21世纪教材网等知名网站,我们要安排一定的时空让学生上网、谈网,我们还要设计一些网上作业,为学生在网上搜集、处理、利用信息提供课程需要。
二、乡土资源要“热”起来
    资源一:自然类乡土资源
宇宙万象是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雨雪霜等天体气象类课程资源,在乡村因环保因素,往往观测视角好,或研究更方便;因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四季气象变化更具典型特质。而崇山峻岭、江河湖海等复杂地形地貌资源绝大多数也蕴涵于山村乡野。人工形态的自然资源,如海堤水库、农田果园、防护林带、奇花异草,也是多数分布在乡村。这些“小鸟天堂”式、“东北林海”式的鲜活的自然资源,就在乡村学校附近,学生的家门口,就在耳濡目染的社区里。乡村孩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球村”天然生成,无需人工雕琢。我们要挖掘这些自然资源的潜力,为语文课程中景物类文本的解读提供强大的支持系统。
    资源二:社会类乡土资源
乡村既有工业生产劳动,又有农业生产劳动,工、商、农、牧、渔,一应俱全,几乎涵盖了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具有劳动形式的全息性。另外,乡村的人际交往更内透,更纯真,更人性。乡村里的人们尚可进行“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敞开心扉,纯真表达。这种人性化的交际氛围对乡村学生进行绿色人文精神培育,健全的人格熏陶,成功地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等训练是极为有利的。
类似于“月下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水稻田里的高产实验,家乡特产的广告设计,这些乡村课程资源更贴近乡村学生的生活,是和课程标准契合度最好的资源,是生成课程的最优质的资源。
    资源三:人文类的乡土资源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老师、家长、同学在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诸如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待人接物;同学间的偶发事件……都是看得见,摸得见的现成的鲜活资源,只要我们能敏感地察觉,就能从不同角度生成目标各异的课程资源,而且这些来自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活动,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他们感觉到亲切,需要,有兴趣。
三、时事资源要“活”起来
    资源一:节日
重要节日,链接着人类特有的、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蕴藏着宝贵的人文资源和素材性资源,是人文性最强的课程资源之一。我国的节日众多,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儿童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火把节、雪顿节、耶达慕大会、蝴蝶会等,可谓种类繁多,举不胜举。这些节日沉淀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与人文精神,是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结合庆祝节日开发利用相关的“节日课程”,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节日庆祝方案,写节日作文,创作节日歌曲,欣赏节日文化。
    资源二:纪念日
许多的纪念日,如 “6·17防沙漠化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3·12植树日”“3月爱鸟周”“安全日”“3·15消费者权益日”等,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生成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也要充分加以利用。像每年“6·5世界环境保护日”我们就以“环保”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五个一”的活动:做一次微型讲座,搞一次专题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编一份环保小报,设计一次中队活动。以此来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资源三:刚刚发生的鲜活的重要事件、有价值的社会现实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世界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令人感动的故事,益人心智的事件。一些重要的事件十分鲜活,一些社会现象颇有价值。像学校组织开展的祖国颂活动、艺术节活动、科技节活动、夏令营活动、手拉手活动,都十分鲜活;像社区开展的文明户评比活动、扶困济贫活动,都离我们很近;像家庭发生的父子之间的亲情故事,都十分感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人人有一双慧眼,及时、敏锐地发现这些优质的课程资源,及时、科学地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使其得到最好的开发与利用。
    在拥有大量语文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我们要引领学生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整合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课堂教学形式。如:自由读写课,课外识字交流与展示,语文知识与能力竞赛,谈天说地,新闻发布会,故事会,计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以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在整合的实境中把语文学得更好。

电话:0513-6574806    13912280699

文本
文字文字文字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