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能不发”,二千多年前孔子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同样有其指导意义。因此,要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就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启发学生从平时积累中选择作文内容。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需要是积极个性的源泉。如果每次作文都能成为一次现实的言语交际,使学生感到作文不是为了“应付差使”,而是生活的需要,交往的需要,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下面请看一个作文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朝夕相处,在一起学习、生活一年多了。近来,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跟大家说(停顿片刻)。
师:我非常想去你们各家看一看(生面露喜色)。可是,我不知道去你们的家如何走,怎么办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教师请几位同学上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可全班几十位同学,我一时怎能全记得住你们的介绍呢?这样吧,你们还是把自己家的地址和走法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按你们写的路线找。(板书:《老师,到我家这样走》,学生很兴奋,展纸握笔,跃跃欲试。)
这一教学片断,巧妙地把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先巧设悬念,再展示心愿,这些诙谐幽默的话语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无不使学生感到自己所写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它还是师生交往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关系到老师能否顺利找到自己家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学生写起来不仅积极性很高,而且格外认真,有的还在文后附上一幅路线草图呢!
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内容方面的指导。命题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致,使作文内容恰好是学生心里想说的。指导时,要启发学生回忆生活,进行思考、提炼,明确要写什么,再依据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考虑怎样写。修改时,首先着眼在意思方面,检查所要写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完整、充分;再考虑组织结构、遣词造句是否妥当。讲评时,要使学生体会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