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以小课题探究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少先队体验教育的新模式
        ★★★
【字体:
以小课题探究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少先队体验教育的新模式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以小课题探究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少先队体验教育的新模式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探究性实践活动是探究性学习在少先队教育中的应用,它一般以小课题探究的形式出现。实践表明:小课题研究探究活动,具有研究目标的导向性、实践活动的系列性、体验类型的多样性、主体内化的全程性、活动实效的综合性等特点,既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一体,又使探究和创新有机结合,是少先队体验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年多来,我们注意发掘环境教育的含蕴,以“环保”小课题探究活动作为少先队体验教育的突破口,在发挥辅导员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队员在实践体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寻找岗位,扮演角色,探索研究,通过反复体验,经历主体内化的全过程,成功地构建起少先队体验教育新的模式。
    (一)激发情感,自主设计
    体验,是一个思维发展的心理过程。要展开积极的思维,必须以观察(考察)事物和操作等实践活动为前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须寻找思维流程的有力支点,“用心感悟”,才能有深切的体验;而真情则来自深切的体验。因此,在组织“环保”小课题探究的体验教育活动中,我们积极引导队员认真观察周围环境。如校园草木的生长、水电的使用,住宅小区的卫生保洁、饮用水源,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等情况。观察往往与思考问题同行并进,队员们不仅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一些环境现象会引发出他们不少疑问,比如“我们的东江水从哪儿来?沿河环保情况怎样?”“我们的运河,为何昔日是清流,今日却变成黑水?”等等。
    经过深入的调查、考察,队员们对自己发现的水污染、环境污染等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十分关切,激发起道德情感,激活了解决“怎么办”的探究热情和欲望。于是,在辅导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确定“爱我母亲河,保护水资源”作为我校少先队体验教育探究实践活动的课题。根据小课题的主题,队员们自主选择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行动方式,成为设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和检验活动效果的主人。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对队员们收集信息的方法、给信息分类(研究性问题与资料性问题)、小组分工合作等问题进行指导,帮助队员们把高涨的激情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自主探究,反复体验
    按照既定的活动方案,队员们选择了本区联黄毛织厂、市第三自来水厂、东江边和大王洲等四个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水资源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家长的帮助;借助学校提供的介绍信,以红领巾小记者的身份,有计划地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借助网络收集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等,出色地完成了联系任务。在学校领导及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指导下,课题小组成员利用双休日自主地开展实地考察及宣传采访活动。
    体验教育强调实践第一,重在体验的“过程”,“用心感悟”,我们帮助队员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动,实现思维的飞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是考察,引发思考。在毛织厂的参观、考察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观察,了解整个生产流程。红领巾小记者及时采访厂长,提出了好几个关于“环保”的问题,如“毛衣的纱线可否再次使用?如果不可以再用,如何处理?”“清洗毛衣的废水如何处理?”等等。接着,队员们又参观了毛织厂的废水处理装置,采访部门负责人,了解处污运作原理,掌握工厂每月废水排出量、化学反应所放药量以及残渣处理等情况,还提出了一些废水处理的改进建议。
    二是动脑、动口,用心感悟。队员们到市第三自来水厂考察时,参观了自来水的生产全过程:一级处理(反应池)——二级处理(沉淀池)——三级处理(过滤池),通过眼看、耳听、口问、心想,不仅切实地掌握了关于自来水的知识,还提出了“一级处理需要什么药物消毒?如何使泥尘结粒沉淀?”“沉淀池为什么有小鱼游动?”“再次消毒和过滤后的水能直接饮用吗?”“自来水如何送到千家万户?”“水厂的发展前景如何?”等问题,了解每级处理的工作关键。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队员们联系污水处理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选择,得到了深刻的体验和自我教育。
    三是重行动,深化感受。饮水思源,队员们来到母亲河——东江江畔考察。当队员们看到江畔草丛中遍布垃圾、水源受染的现象时,激发了道德情感、增强了道德意志。他们纷纷谴责乱丢垃圾的丑恶行为。队员们纷纷表示:“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于是,捡垃圾的行动立刻开始……队员们面对着滔滔的东江,庄严宣誓:“爱我母亲河,保护水资源!”他们进一步安排节假日维护东江边的清洁。居住在东江大王洲的队员们,利用自己对岛内环境熟悉的优势,进行深入考察:细致观察,逐户访问,了解家庭生活用水处理情况,并把大王洲的过去与现状相比较,分析思考其将来发展的前景。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土的密切接触,更激发队员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他们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一名保护“母亲河”,保护大王洲生态环境的小卫士。队员们还有组织地深入到市民当中,派发宣传单,呼吁市民美化环境,保护水资源,提高现代城市的文明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三)反思讨论,自我评价
    个体回顾反思、集体交流讨论是小课题探究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体验教育活动中着力指导队员们积极思考,写好自己内心体验日记,整理好活动总结,组织好心得交流会。通过集体的反思和讨论,队员的情感体验、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发出闪光的火花,达到“感悟”的升华。最后,队员们按计划分工合作,以各种方式展示成果。他们有的撰写了研究报告,有的编写手抄报,有的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和主题中队会,有的写体验活动征文。其中,他们撰写的《大王洲的水质情况报告》、《自来水的来历》、《毛织厂的废水处理报告》、《来自东江的报告》等,质量很高。每个报告都分别由“调查目的(前言)”、“历史状况”、“现状”、“前景”、“结论”五部分组成,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东江当前的环保情况,体现了我校少先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体验教育的成果。2001年10月,我校少先队组织以《爱我母亲河 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环保小课题探究活动成果,被市选送到省参加评比,荣获了一等奖。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少先队员们道德内化并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少年儿童无疑是聪明的,他们潜能无限。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得好:“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机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加强小课题的探究实践活动,立足体验,能有效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班华所指出的那样:“体验是少年儿童的内心活动,别人无法代替。教育者的责任是调动少年儿童‘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开展小课题探究的体验教育活动,有利于辅导员主导作用与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有利于与“雏鹰行动”相结合,从而促使领导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少先队员的潜能;有利于少先队员通过体验,增强他们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的现代人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他们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学到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科学知识,明白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会做人。实践证明,小课题探究的体验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它是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构建起体验教育的新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成果获2002年3月全省体验教育优秀课题评比一等奖;本文2002年12月收录于东莞市少工委主编的《夯实人才基础的重要工程》)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