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关于合作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
【字体:
关于合作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关于合作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华容县注滋口镇中心小学    lxu08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也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誉为“四大支柱”。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今天,“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近几年来,为了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对合作学习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合作学习尝试中的体会:
    1、合作学习创设了同学间乐学的氛围。
    以前,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宽大的讲桌把教师和学生隔开,学生如同稻田里的秧苗,整齐划一地插在田中,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合作学习打破了这种严肃的课堂形式,讲台被推到教室的墙边,学生的座位可以排成马蹄形、半月形或长方形等。打破了秧田式,教师来到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有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举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个最“经典”的例子。我请同学们通过读、画、演,以詹天佑小助手的身份,合作帮他画一张设计图纸。以往我总以四人为小组前后桌组合,但有的学生很被动,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次,我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一听自由组合,同学们可来劲了:他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真是煞有介事!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却仍是其乐融融。
     2、合作学习激发了同学间的学习兴趣。
     多少年来,学生之间的竞争都是以个体竞争为主,由于只有少数人取胜,而大多数人将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自认为没有竞争能力的学生将开始退出竞争,他们面对失败,自暴自弃,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然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小组而共同解决问题,大家有一种安全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学习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他们每人都要发挥自已最高的水平,都要想最好的办法,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例如:我在教《坐井观天》时,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感悟、激发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⑴ 讨论:同一片蓝天,小鸟认为天有多大?青蛙认为天有多大?(把答案画书上)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呢?⑵实验:卷纸筒,感受坐井观天。⑶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能帮它们说出来吗?⑷表演:一人扮青蛙,一人扮小鸟 。学生在这样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把全身的精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这里虽然也有竞争,但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即使失败了,个体也不会受到过多的伤害。正如在体育运动中,体育活动被大家所重视,就是因为每一个队的成功都能给全体带来荣誉。
    3、合作学习促进了同学间共同提高。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首先,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他们却能听懂这种特有的“学生语言”。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而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他们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
    4、合作学习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在前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同时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培养交际能力,也为他们以后的生存奠定了最基本的素质。
     二、合作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小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的差异,很多时候程度好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他们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交流的保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只有时机选择得恰当,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就会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得出意料不到的答案。
    3. 活动中要注意平等的合作精神。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从大局出发。再由于独生子女自我约束意识弱等本身的性格特点,难免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各人争功的现象。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树立榜样,合理引导。
4.小组合作中要精心准备好材料。材料的过与缺,也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过多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过缺的材料又不能支持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过犹不及。因此,教学材料的运用要具有科学性。
    三、合作学习尝试后反思:
    从上述尝试中,我们不难发现,“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引进竞争、巩固合作”这一学习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以循环、滚动的方式进行的。小组活动的形式也随着呈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变化,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象又随着小组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获得量、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教师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小组学习,及时掌握学情,善于调控,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文字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