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英语论文 >> 资源正文
关于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思考
        ★★★
【字体:
关于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思考
作者:许秀兰    资源来源:广州市第一商业学校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3
  提要:一. 追溯英语学习弱势群

  二. 英语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境况

  三. 呼唤建立优效性英语(外语)学习评价系统

  四. 学校在拯救英语弱势群体方面的作用

  五. 结束语

  关键词:水手,弱势群体, 发展性评价标准,总结性评价标准

  前言

  如果第二语言是一片大海,那么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船,只有水手亲自所为,船才可以驶向大海。胸怀大志,充满自信的强者才能算水手,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第二语言学习困难的弱势群体,充其量是乘客,别说能否在航行中应对各种危情险境,即使沉船时自救的能力都受限。因此。怎样成为水手将是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愿英语教育的过程就是水手培养的过程。

  一、追溯英语学习弱势群

  以色列巴依兰大学英语教授B.斯波尔斯基曾经著有《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一书,其中他阐述了74项语言学习条件,这些条件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各个侧面,(包括语言本身规律,语言使用,语言测试

  学习者个体差异,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差异等因素),而且对第二语言学习各种情况的分析和研究都能够用实践验证。语言学习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但是,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系列学习语言所需要的生理物质系统。如果除却一些非正常因素,只要提供相应的语言实践环境和刺激,那么任何人都有可能运用自身的语言学习系统机制,掌握母语,第二语言,甚至动物语言。虽然不能肯定地断言,只要具备了B斯波尔斯基教授所列举的74项语言学习条件就能掌握一门或几门第二语言,但是,掌握第二语言确实必须具备一些相关条件,比如语言刺激,语言使用,学习者语言学习生理物质系统(发育系统,神经组织与肌肉结构的协调程度等)学习者的性格,情感表现方式,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值,外界评价与反馈等等。对于将英语视为外语的求学者,如果身处欧洲会比在亚洲享有更多的优势;如果幼童与成人同学英语,前者都总会比后者进步快;民族或地区虽不同,但热情奔放的总比含蓄内敛的获得的效果好。为什么在中国大陆李阳英语疯狂学习法倍受推崇?为什么一个达到忘我境界的学习者,可以从ABC入门提高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其实在众多的第二语言学习条件中,有一项显性而又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很遗憾,在B.斯波尔斯基教授的相关理论中对此条件没有详细阐述分析。)无论怎样的条件组合配搭,终究都会表现出一个结果来反映学习者相应的掌握程度,关键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才能获得正面的,肯定的,良性的评价?如果评价标准是定量、定性、无机动伸缩范围,那么,英语弱势学习群体必然存在,永远存在。假如评价标准客观,灵活,跟进滚动性的,相信情况会改善许多,毕竟鼓励性评价标准总比惩罚性标准更能受到学习者欢迎,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潜力和满足他们不断自我提高的精神需求。因此,必须正视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现象,同时也要争取一切可能性降低其数量。

  二、英语弱势群体面临的处境

  据某报载:某外国教师在一所中国大学见到校园都是英语学习者的场景时,只用两字“疯了,疯了”。中国人口众多,学习英语的基数自然大,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五花八门学习英语方法让商家们赚足了钱袋,官办民营机构都分享着这块诱人蛋糕。事实上,中国经济尚未发展到全英文支持时代,根本就无须全民齐动员地追捧英语或其它外语。只是目前中国大陆求职,升学,深造,晋升,政绩考核等无不例外都要加上外语考试,好像一切人的空间都驻守着这尊“拦路虎”,至于增设外语测试的实效和必要性怎样,似乎没有深究细查过,只是将测试结果作为一把尺子,去裁定参与一场场不见销烟的竞争选手命运。英语学习弱势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何等社会安排由此可以想象。

  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社会生存弱势群体的总量增加。一个国家文明进步,不应该是社会生存弱势群体越来越多,而应该相反;否则,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甚至发展到影响社会安定。中国正进行的改革已经20多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大多数民众也确实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的好处,但是,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可回避的,尤其是因为国家政策改变,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一部份人遭遇下岗失业,经济收入下降,甚至基本生活也出现困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参与竞争的能力有限,社会生存能力必然受到影响,于是社会弱势群体承受的只剩下挫折,失败,社会经济发达对于他们并无实际的利好,反倒是贫富悬殊的加剧,更削减了他们乃至他们下一代受教育的机会。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这样状况,英语学习弱势群体怎不灰心,失志,绝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压力始终难以摆脱.

  如果细分英语弱势群体受到的直接影响和打击,那么至少在以下方面可以见到:

  一、自信心方面:因受到负面或否定评价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心理和行为,如沮丧,失意,漠视甚至仇恨一切的反面人性心理。

  二、经济学方面:国家对教育投入再高,但评价标准不变,仍会出现英语弱势群体,教育输入与产出不等值,效益只能打折。

  三、社会公平方面:英语弱势群体并非少量存在即表明: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真正获得了国家提供的受教育的权利。虽然未享受到权利,但仍然必须履行公民义务,遵守,服从国家政策和指令,这,从法律上看,显示公平。

  四、社会关系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要素各方面协调平衡运行结果。人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如果这个要素出现了问题,社会发展怎能顺利?一个人自信心受到打击,尚不至于影响整个社会,但无数自信心受到打击的个人组成了群体,情况又会怎样?谁能测算国家为这样的群体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五、人性方面:一个具体的人自信心受到打击,到底怎样才能恢复?多久才能恢复?一生能承受几次自信心的打击?受到打击的人性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终生? 等等这些问题相信没有哪位心理学家能完满解答。

  六、教育方面: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不断促使改善人的心理素质并获取正面价值,防止出现负面价值的行为。固然,任何教育只能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或一定的社会环境内进行,也即是说任何国家的教育必须与其国家意志相结合。但是,在一定的国家意志决定下所获得的教育结果,扭曲了人性心理并出现了负面价值结构时,难道还不值得思考吗?事实表明,英语学习弱势群体存在与某些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但愿能改变现有的有关政策,撬动英语教育改革,进而达到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弱势群体现象和状况。

  三、呼唤优效性评价系统

  目前,中国已有种类繁多,档次各异的英语测试标准系统,可否将这些系统加以规范,统一,细化,以达到建立适用性,优效性统一的评价管理系统?

  所谓适用性是指操作程序方法简便易行,使用面广,而且时效稳定;所谓优效性是指从实际出发,遵照客观规律,兼顾国家和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直至达到人类各方面共同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从最原始状态到今天的辉煌,就是从社会的大分工开始逐渐发展而来,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分工越细。教育评价的整合,规范,细化也是教育分工,是教育发达的标志。

  为了解决英语或其它外语学习弱势群体的相关问题,建议将相关的评价标准系统分为两类:总结性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系统。所谓总结性标准评价系统是指在规定时段内完成规定内容所获得的水平或能力一次性结论的评价系统;所谓发展性评价系统是指不限定时间,次数完成相同要求或特定要求内容所获得的多重性评价系统。两种评价系统之间关系如图所示:

  

  

  

  从以上图例可以看出:

  1、人的水平,能力发展是不限空间的,是动态的。

  2、每个个体的水平,能力可以不同并能形象地反映出丰富的层次,     状态,起势。

  3、对人能力发展具有启示,指导,鼓励,作用等。

  一般情况下,总结性评价系统可满足官方机构选拔,认证,考核等工作需要;发展性评价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个体性自我教育水平了解。而且对于存档以及历史指标展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两系统统一存在,将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终身性,全面性目标,而且还突破了教育时空不均衡等因素限制,还给了社会公平竞争的平台,体现了鼓励性,体恤性的社会文明意识。

  提案再好,也需要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国家在加大教育硬件投入的同时,也要关注教育配套软件,只有硬件,软件统一协调,才能保证教育顺利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在此,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全社会,多方面推广宣传两种评价系统,出台相关扶持的国家制度或法规, 真正确保相应工作的进行与发展。

  四、学校在拯救英语弱势群体方面的作用

  人只有在一定目的范围内所进行的行为才有意义。学校是教育人的主要阵地,在指引受教育行为方面负有主要职责和义务,在灌输正面价值观的同时,尽量消解负面价值影响。对于英语学习弱势群体问题,完全可以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纳入发展性与终结性评价系统,采取相关连续性管理措施加以解决;作为专门从事英语教育的工作者,将责无旁贷挑起拯救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重担,将这类弱势群体培养成强势群体,训练他们成为“水手”,直到英语学习这船顺利出征远航。虽然训练成“水手”的工作艰巨而复杂,但仍有章可循的。首先,恢复自信心和勇气。可能每个英语学习弱势体形成的原因不同,实际英语水平能力差异大,但共同的是因不适宜评价标准挫败了他们的信心的勇气。其次,施教观念必须更新,“育人在先,教书在后”。不求整齐统一,但求各个体有进步和突破。再次,执教学习弱势群体,需付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试想一个学习弱势个体的成因已经复杂难以应付,更何况集中组合后的群体?最后,要勇于实践,大但创新,逐步探索,小心求证。只有行动才能带来变化;只有创新才会有突破和进步。无论怎样,调动英语弱势群体自主意识,激发其潜能,肯定其努力,直到全面提高改善是最终目的。

         结束语

  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其主流意识不应功利性太强和惩罚性太明显。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把外语作为工具去实现其它社会活动。既然是工具,那就是人们可以使用它,选择它,而不是让工具选择人,驾驭人,而且任何工具都限定在相应的范围内,并非人人必备,必用,也非任何时候都用。

  因此,解决英语学习弱势群体问题,根本在于改变社会意识和导向。只有充分调动整体公民奋发图强,努力成才;只有激发公民能自觉和自愿地贡献社会的热情,国民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才会取得文化精神的进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