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
【字体:
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此,我们尝试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协作学习的学习形式,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共同参与、主动发展上很值得研究。以下谈一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共同参与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在知、情、意、行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一律面对黑板、面对老师,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平等、民主、生动、活泼的氛围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达到交流、矫正、帮学的目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在编组时,一般把优、中、差学生按1∶2∶1的比例搭配,有时也把学习困难比较大的几名学生编为一组,以便教师多加关心,及时予以辅导,使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同样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信心。另外,在设计作业时,由易到难,有一定坡度,使学习优良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题,或选做后面难度较大的题,充分发展其聪明才智。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学习探索的欲望尤为强烈。如果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精心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他们就会主动地、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这也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合作学习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
1、辨析概念问题。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概念时,我提出:为什么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呢?通过学生合作讨论,动手笔划很快发现了不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各种情况,从而对平行线的概念有了深刻理解。
2、操作实践探究。教师在安排小组学习活动内容中,较多的时候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通过操作探究,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会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也形成了动手操作能力。像比多(少)问题,“倍”的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探究活动都可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3、选择解题策略。例如:右图共有几条线段?
本题若没有好的方法,是很容易遗漏或重复的,我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寻求最佳的数线段的方法。得出:以A为一个端点的有AB、AC、AD、AE、AF,共有5条;以B为一个端点的还有BC、BD、BE、BF,共有4条;……线段总数即:5+4+3+2+1=15条。
4、竞争性作业。每个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合作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小集体成员就要有相互协作精神,达到共同发展提高,为此,教师可把竞争引进合作学习中。比如进行速算比赛、数学竞赛、接力解题,设计数学手抄报评比、实地测量土地等。
5、互评、互查、互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帮助其他同学,人人好才小组好。发挥优良学生在小集体中的作用,平时可经常进行作业的互评、互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给予指导。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时,可相互出一些习题,特别是用以往有错的习题考考组内成员。学生之间的查、评、考,没有了教师考学生时的威严,学生更乐意接受。
三、教给合作学习方法,培养主动参与能力
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维持最终要靠参与能力的支撑。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合作探索、主动探索,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合作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主要的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会中心发言,要求语言流畅、清楚,能说服其它组的同学;二是学会倾听,听也是一门学问,要听清他人与自己不同之处,听懂与众不同的见解,听好自己疑惑处别人的解释;三是学会质疑、反驳,对别人的发言不能是听而不想,要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要运用知识、经验反驳;四是学会更正、补充;五是学会求同求异,合作讨论的过程也是明辨是非的过程,要让学生能从这一过程中矫正错误,得出正解,并经常想一想还有其它解法吗?还能从其它方面说明问题吗?
四、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主动参与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自己主动地学习。合作模式也并非每堂课适宜,也不是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1、答案多样性时进行合作学习。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出现多种答案且争执不下,这时教师可以板书出各种答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组内发表意见,对答案逐个分析,求得一致的结果。对一些开放题材也可在组内合作讨论。例如:四年级有这样一道题,全班有48人划船,其中大船每条限坐6人,小船每条限坐4人。要租多少条?这道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通过学生合作研究,列举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各租几条最合理。让学生研究,得出答案。
2、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 时,教师宜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把问题放到小组内,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
3、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进行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不够周密的,涉及知识点较多,或需从多方面说明问题,总表现得说三拉四,这时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完整答案,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有益的。
4、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合作学习。小学生争强好胜,都想尽力表现自己。出现意见不统一时,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别人的意见往往不会去仔细分析,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提出:0有没有倒数?部分学生说“0的倒数是0”,部分学生说“0没有倒数”,双方坚持已见、互不相让。我趁机说:“你能说明理由吗?请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有的从分数的意义说明:“0如果有倒数,写成    ,而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有的从倒数的意义说明:“找不到哪个数与相乘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五、合理评价合作学习,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适时合理地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中,如果一个学生提一个有质量的问题、一次精彩的发言、一次成功的操作,得到组内其它成员佩服,得到老师的赞许,将再次激起他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机会。一次认可也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良好情绪情感体验。这种良好体验收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有以下特征:(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合作学习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我们要充分、有效、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