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最后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要想给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环境的产物。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 运用学科特点,引起学习兴趣。
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只要善于发掘,总有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声情并茂,文质优美的作品。只要教得得当,定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殊兴趣。如不少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娓娓动听的讲解、朗朗上口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扬、精心设计的提问、随机应变的机智,常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觉得听课是一种乐趣与享受,因而他们所教的学生对语文学科总特别感兴趣,能自觉地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方法单调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要进行适当的变化,如在教学一年级学古诗《鹅》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幻灯演示的方法,创设古诗的意境,使学生顺利的掌握教学内容,一开始,打开幻灯机出现一幅“白鹅戏水图”告诉他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7岁的小孩子非常的聪明,有一天,他家来了很多客人,一个客人拉着他来到池塘边,他看见一群鹅身上长着洁白的羽毛,划动着小红掌浮游在碧绿的水面上,白鹅伸长了弯弯的脖子朝着天空叫唤,听起来这叫声多么像一首小诗“鹅鹅鹅,屈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小朋友们看着图跟老师一起吟诵,便加深理解诗的意思了。这样通过幻灯演示,创设情境的教法生动形象。学生乐学,兴趣盎然。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兴趣引导发现问题,只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怀素写字》这个故事时,问: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懂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准确的说出这篇课文的道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板”字,问“你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引导学生说出,怀素写字的方法“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笔照着写。”接着,我问:“如果你每天坚持这样写,你的字会怎样?”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快由此及彼理解并掌握这一课所要说明的道理,只要认真写字,坚持不懈,写字就会有进步。这时我引导学生:你们想把字写好吗?(想)那么就要像怀素一样认真写字,我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