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情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
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新课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 首先,结合课改培训、教材培训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大讨论,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使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学园”,也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乐园”。 一是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变。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努力做平等中的首席,并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和蔼可亲的大姐姐主持人、循循善诱的启发者、指导者、引导者、学生从一个层面向更高层面前进的推动者、当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就发出由衷赞叹、不断激励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的促进者。课堂上,兴趣、习惯始终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精心营造乐学的氛围;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 二是孩子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变。新课程提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心中已不是更多的装着自己的教案,而是把学生放在了最显要的地位上,教师们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正如崔峦老师在一篇材料所说,“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爱学;他们注意营造气氛,使学生投入地学;他们能够给足时间,使学生充分地、扎扎实实地学;他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他们注意以学定教,适机引导,使学生有目标、有层次、有时效地学。”而且,他们能够做到,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及时予以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才从幕后走到幕前,启发、帮助、指导、鼓励。 三是课堂组织形式在变。 教师们能创造性的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课堂组织形式呈现出灵活多样性。比如说一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读儿歌、表演节目、做游戏、画画和开展竞赛活动。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想方设法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于是我们看到,在执教故事一类的课文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争当小小故事家”系列闯关活动,组织学生从读准字音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到读得绘声绘色,直到最后进行讲故事比赛,有的老师则让学生在做好必要读书的准备的情况下分组演一演、分角色读一读。同样是教学诗歌,有的教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画一画,有的教师则组织诗歌朗诵会。同样是做综合练习,有的老师仿照电脑游戏设计了“闯关争章”活动,有的教师组织“模拟爬山夺红旗”活动…… 中高年级的课也不失精彩,针对有些故事性比较强、人物性格特征较鲜明的课文,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实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尝试演一演,并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之所以这样表演的原因(也就是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再让其他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他们的表演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理解、体会、感悟的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课堂上这一系列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今天的课堂上,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教师一连串发问,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现象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探究解疑、积极主动参与、立足实践创新、师生合作互动、生生合作互动共渡难关、共享成功乐趣的生动场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树立大语文观,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面向全体,广泛开展“一日一字比美观”、“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一课一讲比口才”、“一周一诗比朗诵”、“一月一报比才干”等活动,帮助学生练就过硬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从语文实践中获得自信,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1、“一日一字比美观”,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此项活动要求学生一天至少练好一个字,达到端正,力求美观。低年级要求练铅笔字,重点放在书写习惯的养成及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上。中高年级要求练钢笔字,有条件的提倡在老师指导下练硬笔书法。街道各校都统一了练字纸或书法成果展示纸,定期展出优秀作品,还本着提高的原则,设立进步专栏,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踏上新台阶。 2、“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读写结合,增强语感,着眼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学生一日读一篇好文章的同时写一则读书笔记,或写一段小练笔。养成读书即提笔的好习惯。读书做读书笔记,根据年级段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要求记下从中学会的生字、新词,简单摘抄好词佳句;中年级要求摘记好词佳句,并摘抄、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高年级要求做读书摘记,摘写自己喜欢的句段篇章,提倡写读后感。写,可结合教学要求统一进行,也可由学生自己随时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低年级可写几句话,中高年级可写一段话,兴到笔至,不作过高要求,重点为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以上两项活动学生可根据喜好自由选择,但每周练笔的数量不少于2篇。读写笔记本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还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的读写笔记配上插图,或设计版面。实践已经证实,只要学校、老师的激励措施跟得上,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 3、“一课一讲比口才”,使学生获得敢于展示自我的自信 每堂课伊始,都安排1-2名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全班轮流,题材自选,提前通知,提前准备。低年级以讲故事、诵儿歌为主,中高年级以朗诵、讲故事、演讲为主,鼓励脱稿。对于部分自信心不够强的学生或能力相对比较低的学生,教师事先做好个别指导。对于学生的演讲,师生可做适当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各校认真组织,有的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记录本,由学生负责记录,效果非常好。此项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敢于面向全体展现自我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4、“一周一诗比朗诵”,使学生在诵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高 学生一周至少背诵一至两首(篇)课本以外的古诗或优秀的篇章,以卡片或积累本的形式记录下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诗文配上图画或解说。 5、“一月一报比才干” 即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一月至少办一份手抄报,在方寸之间,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干。各校都为自己的手抄报起上了好听的名字,如大麦岛小学《浪花》报,山东头小学《海韵》报,西韩小学《希望之星》,孙刘小学《春芽》报,中韩小学的《小星星报》等。各校的办报水平也不断提高。各校总结上学期的经验、不足,对手抄报的设计作了改进,使版面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作为最基本的内容要求全体参与,全员落实,面向全体,狠抓根本。活动中,要求教师多激励,少批评;多指导,少打击。尽可能的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二)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开展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班级还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诗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古诗擂台赛”,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组织“课本剧表演”、“书法、手抄报、读书笔记展”等,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 学校纷纷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大舞台,营造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如设立语文实践活动展台、展牌,定期举行相应的展览、展示,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也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广泛联系,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积极主动的取得社会与家长的支持,共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自信,增强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情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我们在实践,在探索,在飞速向前。 作者:王文艳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教育中心教研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