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微观教学环节例析
        ★★★
【字体:
微观教学环节例析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微观教学环节例析

 

  1.《神奇的耳朵》听课随感

课前准备:早晨特别静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感悟。“你们用心听,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声音?有学生还说话,教师强调安静,“你们仔细听,没有听到什么吗?”学生众说纷纭。

课堂片段:

师: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白兔的耳朵为什么神奇。找到小白兔听到声音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觉得小白兔听到的这些声音怎么样?(好听/特殊/特别美)

师:哪个声音觉得特殊?(咝咝)

师:小蝴蝶扇动翅膀在干什么呢?(…跳芭蕾舞)

师:你想对她说什么?(你跳舞真好/很美)

师:同学们把这种美读出来吧!(生读)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篇课文说“只要我们喜爱这世界上的一切,用心去听,就能听到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声音!”写了发现美的耳朵。美与联想有关,联想又受心境制约。杜甫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面对大好的春光,只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收复失地后就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类美往往可意会难言传的,有相同的境遇才好体验。描写联想的句子不宜机械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可引导学生体会其恢宏的气势,而不能用米尺去量瀑布是否真的是三千尺。小音乐家扬科听大自然所有的声音都是美妙的音乐,就是因为他喜爱自然,喜爱音乐。又比如,同一首音乐,高兴和悲伤的时候,感觉会不一样。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起小书包。”叶圣陶的《荷花》结尾写蜻蜓、小鱼对作者的言说,也是这类写法。《神奇的耳朵》这课的教学,老师想到了经验世界、想象世界与文本世界的联系,设法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点是好的,引导感悟时也注意体会胡蝶的美。“你觉得小白兔听到的这些声音怎么样”学生对小白兔的心境没有体验,说出特别美,也不一定是真情的流露。为什么有生硬的感觉呢?大概是没有抓住“喜爱”这一关键。如果引导学生想象生日、艺术节之类的心情,进行描绘,或许多少能体会一点“移情”的道理。如果具体的引导,不妨这样做:引领孩子到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去欣赏美景、观察动物生活,想象(倾听)他们会说什么、欣赏马戏,想象(倾听)动物会说什么,等等。为了更容易理解课文,可以考虑制做小白兔在从林中幸福生活的动画,体会其没好心境,体会小白兔对丛林的喜爱。经过以上的经验准备,学生或许能够感悟到小白兔为什么能听到那么美的声音。

课文蕴含的美学哲理很深,孩子们不易理解。以上是笔者的肤浅体会,欢迎批评。可能读者有很多好办法,希望不要自私哟!(2004.4.24

        

  2.创新教育不神秘

一年级语文教师教gua  hua音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这样发音的词:冬瓜/西瓜/南瓜/甜瓜/地瓜……忽然,一个孩子大声说“傻瓜”。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瓜真多,你们的瓜都能吃,可他的瓜跟你们的不一样,这个“傻瓜”不能吃。老师还就欣赏这个不一样的“傻瓜”。桃花、梅花、菊花、玫瑰花、百合花、牡丹花……师:你们还能想到什么特别的花呢?生:烟花/火花/天上飘的雪花/还有我们班王泽宇想妈妈时脸上挂着的泪花。

小学生的创新教育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它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如上例的拼音教学,老师对“傻瓜”的欣赏,“你们还能想到什么特别的花呢?”的引导,就蕴含着激发创新思维的因素。说“傻瓜”的孩子没有拘泥于前面众人的植物类食用瓜,而是独辟蹊径,由物及人,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求异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孩子自由独立的精神得到肯定,必将激发其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同理,当学生思维出现定势时,老师及时恰当的启发,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用hua说词的过程充分证明这一点。当然,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要老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型人格,如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培养蔑视专制崇尚自由的心灵,也就是在完成创新教育的使命。(2004.4.26

 

 

 

 3. 听《燕子专列》有感

一时间,瑞士大大小小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在传播着一个声音:救救燕子!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冒着春寒,顶着大雪,四处寻找燕子。

这是二年级上册《燕子专列》中一个重点句子。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这样提示到:边读边想像画面,想像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应当说,老师的提示希望学生能够把文字化为形象的画面,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并不如意,为什么呢?这句话是运用蒙太奇手法组合起来的广角扫描,“画面”一词过于概括,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形象”起来是有难度的,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些画面分解、定格,再去想像。“大大小小的报纸”可能是哪些报纸?(可以想像当地的报纸)这则消息会怎样写?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大大小小的广播电台又是怎样播报?需要注意的是:大大小小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结构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A×(B+C=AB+AC 的形式。“人们”又是哪些人?他们听到或看到这则消息时正在干什么,是怎样想的?寻找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这样引导,才有助于学生头脑形成画面,生动形象的东西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比较深刻的领悟瑞士人的爱心。(2004.10.30

  4. 文章是个圆球

某位教师执教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有一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教学过程如下:老师布置任务,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结合观察以及所查资料,说说为什么最感兴趣。接下来学生自学交流,有生说对描写叶子的句子最感兴趣,并且说出了理由,几位同学又美美地朗读了写叶子的段落,一位同学还适时补充了自己查阅的爬山虎的其它材料。老师说道:同学们对爬山虎了解的真不少。那么,叶圣陶先生为什么没有把你们查阅的这些资料写进文章,偏偏用一段话写叶子呢?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爬山虎的叶子最先映入眼帘,它是那么美,当然要写了;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其实可以不写叶子的,要是我写,就不写叶子。老师没有表态,说,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究竟谁说得有道理呢?我们接着往下学……当学到爬山虎是怎样爬上墙的这部分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为什么由直变弯呢,不变弯就爬不上去吗?”经过讨论,明确了:由直变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使爬山虎的茎紧紧贴在墙上。老师又提出:这时你明白作者为什么写爬山虎的叶子了吧?学生略一思考,就有学生站起来答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下一点空隙。”开始我不明白叶子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还以为是园丁的功劳,现在我知道了,是爬山虎“脚”的力量使叶子变得这么美的。这段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作用。此时老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位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经过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感受到“围绕中心选材”的知识。叶老曾说:“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美满,浑凝调和,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有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这段话是关于材料与中心关系的绝好比喻,《爬山虎的脚》又是最好的例证。上例较好的处理了语文知识教学与自读自悟的关系,抓准时机渗透了阅读与写作的知识。(2004.10.31

 

   5.  语文教学还是一个“东西”

下面是两位教师的课堂开头语:

A 执教《草原》的一位老师说: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划出了优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下面把你画的理由跟同学们交流。

B 于永正老师执教《鼎湖山听泉》:师板书课题,问:你们读题目,明白了什么?……既然鼎湖山听泉很美,你们想听吗?请同学们好好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最后告诉我,你们听到了泉声吗?

思量一下,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呢?A老师布置学生初读时,要求学生划出的是“句子”,着眼于语言的形式方面,B老师则要求学生回答是否“听到了泉声”,着眼于语言的内容方面。如果不深入思考,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有天壤之别。回想起来,笔者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放言“语文教学不是东西”,上个世纪90年代,“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综合训练课”的口号在全国各地回响,一粟深受夏丏尊先生有关学习国文的着眼点理论的影响,夏老认为,“国文科的学习工作,不在从内容上去深究探讨,倒在从文字的形式上去获得理解和发表的能力。我们学习国文所当侧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语文课从政治桎梏中解放出来,又陷入了工具论的深潭,过分强调语言的形式,挖空心思的构建语言的点线面体,又受外来的标准化的影响,使语文教学走向了所谓“科学化”的极至,造成了前几年民怨沸腾的局面。字词句段篇划分本身即是语言形式本位,也即受“还原论”的影响,以为懂得了原子的性质,就掌握了“物体”的属性。实际上,科学理论,譬如系统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向人们想像那样简单。近期的语文课程改革,回归了传统,从形式的樊篱中解脱出来,关注“语言的功能”,文化主体组元的教材即是明证。引导学生阅读,从内容着眼,更容易兴奋,更容易流泪,更容易激发兴趣,B老师的叙述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而A老师的引导,隐隐约约留有语言形式本位的影响。当然,从内容入手也并非完全排除语言形式的教学,只不过形式的教学更艺术化而已。(200411.1

 

6.  老师不妨当一次“傻瓜”

于永正老师执教《草》,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谁愿意把新学的《草》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

生: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哇?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于老师扮为没文化的奶奶,故意出现“窟窿”的错误,滑稽可笑,促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去解释,起到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有时,课堂上老师说“这段话老师读不好,谁能帮帮老师?”学生纷纷举手。抓住恰当的时机,老师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比学生还低,激励学生做老师,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学生出现错误,老师宜善意对待,常用的“谁来帮帮他”,莫如设法使他自己学会,这根帮老师是不一样的。(  2004.11.3 

 

7.  媚俗固不该 媚雅更可怕

曾几次在大规模公开课上听到教师说“同学们,我们现在上课,可以吗?”似乎上不上课是学生决定的,谁都知道,不论学生怎么回答,课是一定得上的,这样问,只不过是摆出一副尊重学生的架势而已。还有现在课上铺天盖地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选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喜欢哪段就学哪段”,不一而足。更有甚者,竟扬言“学生愿意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这节不想学语文,想上体育,就可以到操场去。”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没有错,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只喜欢那些鸡毛蒜皮的只言片语来点缀课堂,让孩子开心,自以为是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从暂时看,教师的做法无可非

议,因为这样可以摆脱孩子成长的压力。从长远看,有的老师并不是真正关心孩子,没有把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在内,甚至有的学校关心的是急功近利的名声,而非孩子的终生发展。学校的这种做法是“镇痛剂”,让孩子免于暂时的苦恼,或许将来会因此而面对巨大的苦难。这些平日里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一旦走向社会,怎么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真正得快乐是认识到自身的巨大潜能,发现真理的乐趣,而不是浅表的感观享受。尊重孩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遥想蔡元培、陶行知、张伯龄、晏阳初等人进行的教育实验,把教育改革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学生当做社会的主人,这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把他们看作未来社会的栋梁。近观现在的课堂,老师为什么要尊重学生?也许是为了迎合教改的潮流,也许是迫于领导的口味,有多少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考虑问题呢?或许教师的力量有限,但着眼于知识能力的发展这一权宜的核心总是可以做到,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内容还是可以考虑的。(2004.11.5

 

 

8...巧比较 拓思路 明特点

请看《瀑布》教学片断:

师:文中“白银”是比喻什么的?

生:瀑布。

师:可不可以用“白布”来比喻瀑布呢?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

1:白布虽然是白色的,可它并没有瀑布那水的银色,所以,不能用白布来比喻。

2:因为白布是平常的东西,白银却是很珍贵的,用白银比喻瀑布,就显示了瀑布的美丽壮观。

3:因为白布不能像白银一样闪闪发亮。

师:对了,他找到共同点了。这水呀,在太阳下怎样?

生:闪闪发亮。

师:如果用白布比喻,就不怎么生动;用白银比喻,就写出了瀑布的美。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可不可以说“一道白银衬着千丈青山”?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青山是大面积的,它可以衬白银。白银是小面积的,它不能衬青山。

师:这是一点。另外呢?

生:还有,作者主要是描写瀑布,表现它的壮美。写山的高大也突出了它的壮丽。

合理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对重点词语或句子聚焦,重锤猛敲,词语运用的妙处就会凸现出来,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使静止的词语鲜活起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理解了瀑布的特点,还学习了表达方法。又如,巴金先生的《春蚕》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其中“银丝”的使用就饱含了作者的深情,通过跟“白发”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2004.11.8

 

9.    揣摩行为动词 洞察内心世界

下面是《麻雀》教学片段:

师:(挂出小黑板)这里有两个写老麻雀的句子。第一句是改动以前课文里的,第二句是现在课文里的。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句子都是描写什么的,比较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生:这两个句子都是写老麻雀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时羽毛的样子的。

师:对。不同在什么地方?

生:有一个词语用的不同。以前课文里用的是“蓬起”,现在课文里用的是“扎煞”。

师:“蓬起”“扎煞”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都懂吗?(生点头)

师:都懂,很好。想像一下,“蓬起”师什么样子?“扎煞”又是什么样子?比较比较,看看用哪一个好。(片刻,生纷纷举手)

生:用“蓬起”不好。

师:为什么?

生:麻雀为了清理自己的羽毛,就常常要蓬起羽毛,这动作太平常、太一般化了。

生:“蓬起”给人一种松软无力的感觉,好像一个绒毛球。

生:猎狗见了这种样子,丝毫不会发愣的,反而会感到有点可笑。

生:“扎煞”可就不同了!

师:不同在哪些地方?

生:我好像看到羽毛像钢针,根根直立的样子。(众鼓掌)

师:羽毛像钢针,根根直立!想像一下,老麻雀当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非常愤怒!

生:怒容满面!

生:怒不可遏!

师:它为什么感到无比愤怒?

生:你这猎狗太无耻了!我的小麻雀刚刚出世,你竟然就想吞掉它!

生:你这猎狗太以强欺弱了我就要跟你拼一拼……

师:现在,根据大家的意见,总结一下:用“扎煞”这个词语,能更好地表现老麻雀不畏强暴的形象,反映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伟大爱心。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不是彻底否定语文知识,阅读教学是存在一些规律的。比如透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察内心世界,就是基本的阅读理解程序方面的知识,是理解写人物的文章都适用的。这个教学片段通过比较的方法去揣摩“扎煞”运用效果,透过这一外表描写去想像老麻雀的精神品质。扣紧语言文字指导阅读,对学生理解运用语言都是必要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2004.11.9

 

  10.  课堂用语是说给谁听的?

读某位著名特级教师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纪实,发现有这样的语言:“我们学习就要从语言去细细地咀嚼,去细细地体味,不要忽视它的工具性。现在很提倡人文性,但一些词句的掌握不能放松,要非常严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是语文教育界争论了上百年的理论问题,小学生未必理解“工具性”“人文性”,教学中追求二者的统一融合,那是老师的教学艺术问题,没有必要把这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注意。或许其目的在于让听课的教师明白,一粟不免要问:你在给谁上课?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要多学习新的理论,这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教师钻研教材一样,不一定把自己的体会都全盘托给学生。记得过去搞整体阅读教学时,有的教师喜欢说“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整体理解课文。”听着总觉得别扭。老师上课,说那些朴实而又生动的学生明白的话,最受学生欢迎,说些故作高深的名词术语不会有什么好效果吧。(2004.11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