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依据变化特点 调整教学策略——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九册习作教学建议
        ★★★★★
【字体:
依据变化特点 调整教学策略——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九册习作教学建议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依据变化特点 调整教学策略——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九册习作教学建议


刘西良  刘生琴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习作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领会其实质,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对学生表达的解放,也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呵护。

第九册修订教材中的8次作文练习,与原教材相比,虽然数量没有减少,有些习作形式亦基本相同,但是作文要求明显改换,尤其是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各树一帜,以及“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范围,请你自己写”这种习作要求的出现,都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领会练习修订意图,把握编写改换要领,掌握每一次作文练习的侧重点,消除传统教学思想的不利影响,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有创意表达的广阔空间,应该是本册作文教学的核心。

看图作文在习作要求中删去了“有中心”;改“再想一想,图上的少先队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图上的小女孩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添加了“同学间互相说说,提出修改意见”。教学中在注意到所有变化的同时,要突出以下两点:第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图上看,画的是小女孩悄悄把一束鲜花插在了老师办公桌上的笔筒里,她眼神里透着兴奋,嘴角边挂着微笑,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把鲜花,这些都是由小女孩联系到“自己”的诱发点,要利用好这些诱发点,使习作内容与生活内容相通,让学生的表达既有创意,又有个性。第二,要培养主动交换、合作修改的好习惯,体现本次习作练习的要求“同学间互相说说”。说的基础是仔细观察图画,再想一想,自己确定题目后列出写作提纲;说的内容是按怎样的条理写,具体写什么;说的目的在于主动征求他人的修改意见,养成互相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实际而言,确有不少学生怕别人看自己的作文,怕别人评头论足地挑毛病,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老师的耐心指导。吕叔湘先生一向主张学生的作文“在拿给老师看以前,先拿给自己家里人看,尤其值得听取意见的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做到同学问互相说说,目前尤其值得提倡。

本册第三单元中安排了一次想象作文,这是高年级作文练习中一项重要的突破。《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教学中要在“鼓励”二字上做文章。首先,鼓励学生敢想。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由于受传统作文教学思想的不利影响,过分强调作文的体裁形式,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些束缚思维的框框,要写好想象作文必须敢于打破这些框框。让思维进入一个解放的空间,活跃起来,做到自己乐意怎样想就怎样想,乐意想象什么就想象什么。其次,鼓励学生会想象。小学阶段的学生爱想象、爱幻想,这是其心理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但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使其健康发展。作文提示里列举的“假如我是神笔马良,假如我是电脑程序员,假如我是一片云,假如我是小草”已从不同角度撩拨起学生的思绪,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就提示中的某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开来,丰富完善想象或幻想,写出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在提示的启迪下,鼓励学生自己另确定想象内容,只要觉得是美好的、有意义的都可以写出来。再次,鼓励学生善于想象。从学生作文的具体过程看,想象即“打腹稿”,不但确定写什么内容,而且同时确定该怎样写,像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叙述中保持怎样的条理。这些又离不开一些浅显实用的作文常识,只有熟知巧用,才算做到了善于想象。所以,我们要及时指导学生在丰富内容的同时,结合本次的写作要求,使不成熟的想象成熟起来,使脑海里的一幅幅画面过渡为一段段文字。

结合第四单元中课文的阅读学习,要求学生写一个人,替换了原教材中写读书笔记的练习内容,加强了读与写的紧密结合,无疑是恰当的。阅读中所接触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点:邱少云在烈火中如千斤巨石,凡卡圣诞节前夜独自倾诉,闰土聪明能干,斯巴达克英勇无畏……每读透一个人物,在领悟到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的同时,都是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净化。到学生自己写作文时,仍要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放在首位,纠正重形式轻内容、重写作技巧轻熏陶感染的偏差,努力把握好这样两点:(1)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避免程式化。写作提示中要求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但不要理解为以上四点平均用力,都要一一写到。可用课文中没有写邱少云的语言、没有写凡卡的具体外貌、斯巴达克只有语言和动作为例,启发学生要根据自己选定的人物,根据人物的真实特点,根据特点的典型表现,确定突出写哪几点,哪几点一带而过,或干脆不写。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描写面面俱到,反而淹没了人物的特点,堕入“千人一面”的套子,自己要主动抛弃程式化的写法。(2)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避免说教化。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是引导学生空洞地喊政治口号。我们常见到学生作文中的一类通病,就是在表现人物品质时用“多么崇高”、“多么值得赞颂”等词语“空喊”。人物的品质是蕴含于活生生的具体事例中,是显露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作文的功夫要花在这里,而不应流于口号形式。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讲究“实”,选择的人物是在自己身边真实存在的,其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经过了自己反复的观察,事例存在于现实中,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对照修订前后两本教材中关于读后感的提示,要求上有四点主要变化:其一是删去了读书笔记的三种写法介绍;其二是删去了例文《〈古井〉读后感》;其三,改变了原教材中读与写的脱节现象,调整为承接本单元“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项目,做到了读写一体;其四,提出了“也可以写出对其中某些内容的不同看法”。这些都落实了《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教学要求。因此,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表现自己阅读的独特,可分以下三个层次指导:第一层,指导选准篇目。作文提示中要求“请你从这学期学过的课文或最近读的书籍、文章里,选择一篇感受最深的写读后感”。时间虽然限定在“这学期”和“最近”,但是随着课外阅读的不断扩展,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家庭,由图书馆到网络,学生的涉猎范围越来越广,阅读量越采越大,构成了作文内容选择的广阔天地。面对如此好的条件,更应提示学生将注意力放到“感受最深”上来,选定的篇目回忆起来人物呼之欲出,事件历历在目,立刻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层,指导写出感受深在哪里。写读后感,老师最担心的是学生体会肤浅,读的是什么书或什么文章,交代清楚了,感受也蜻蜓点水般写及了,读起来就觉得如喝白开水样没滋没味,原因在哪里对表现“感受最深”不得要领。鉴于小学生阅读感受水平和生活实际所限,有效的写作方法是扣住一点写深写透,如事情里的一节经历,人物态度的一次转化,情感中的一番碰撞等,“选”要求精,“想”要求深,“写”要求真实,只有这样才是自己的读后感,才会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第三层,允许写对某些内容的不同看法。画家古原说过,一百个画家去画天安门,应该画出一百个样。一个班数十名学生即使读的是一篇文章,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特点各异,理解和感受应当亦不尽相同,不同的看法也是学生自己的见解,应鼓励实事求是地写出来,但是要避免脱离文章内容,不尊重作者原意,“钻牛角尖”般非找出个不同看法来不可的错误引导。

“这次作文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请你自由写。”这是第六单元作文提示里的第一句话,真正体现了减少束缚、提倡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的思想。我们要仔细琢磨三个放开:(1)放开了命题的限制。“这次作文不出题目”开门见山,连前面几次作文提示中“题目自己定”的字样也没有了,学生不用再在审题上反复推敲、苦思冥想,自然就拂去了怕作文偏离题目要求的担心,此时所处的是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2)放开了选材范围的限制。“不限制内容范围”,说得何等清楚,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可以写,自己的幻想、梦想、理想也可以写,可以写的是一个纵横驰聘的空间。此时,学生作文可以无拘无束,没有了中心的干扰。(3)放开了评价标准的限制。以往写作文,学生常常在是否符合评价标准上颇费周折,束缚了作文的兴趣和思维的活泼。此次作文若说有标准,那就是“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和“要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写清楚”,幅度宽,弹性大,呵护了自主写作。放开来写,在教材上是第一次出现,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件新鲜事,这样的作文如何写?尤其是对题目、题材、范围、具体要求养成依赖性的学生,在乍开始要有一个适应阶段,老师指导的功夫要花在打开思路,给学生壮胆上:如要写“各种各样的人”,过去学生笔下的人物一般都是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光彩的正面形象,现在要揭露自己见到的社会丑恶行吗确实需要自己鼓起一定的勇气,更需要同学和老师的真诚认可。再如,写自己的爱和憎,爱的话说起来顺口,别人听起来顺耳,写作文就没有顾虑;可是恨,即使是自己的心里话,即使是酝酿了很久的真情实感,装在心里是一回事,写到作文本上又是另一回事,敢写吗过去就是因为受这种思想的困扰,学生要写的不敢写,只能说假话、大话、空话。所以,老师要给这样的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写作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诸如上述许多个别学生的情况,都要求老师在放开上做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的精神和写作同时放开,让学生在写完自己的作文时都获得轻松愉快的精神享受。

“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出来”,是本册第七单元的作文内容。与修订前的教材比起来,有四点明显的调整:(1)删去了“以‘x x,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的要求;(2)删去了“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有中心”的标准;(3)将“写完以后读一读,看看是不是把要说的意思说清楚了”改为“写完以后读一读,看有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增添了举例提示。修订后的提示把作文写什么强调得更集中明确,将怎样写提得更具体清楚,发散性的举例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捕捉到自己要说心里话的对象。教学中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点拨,一是心里话是自己“最想说的”,二是“说心里话,就一定要真实”。就课堂作文的实际情形而言,说心里话的对象是不可能面对面的,要说的心里话有些是早装在心里的,有些是即兴生发的,所以引导学生进入一定情境非常必要。在进入情境后,首先指导学生从熟悉的人中多找几位要说心里话的对象,通过比较选择最想跟谁说。只要面对他(),心里就有千言万语,甚至感到激情涌动,就可定为说话的对象。然后,梳理要说的心里话,从中精选,哪一件或哪一方面有不吐不快的感觉,确实是“最想说的”,就确定它为本次作文的内容,并理出怎样说的头绪来。其次,指导学生在写中动情。如果是叙事,就要照实写出,突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如果是景物,就要原版原样,突出自己记忆中鲜明的特点;如果是议论,就要掏出心底的话,自己是怎样认识的就怎样说,直言不讳,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自由表达”的滋味。

本册在第二单元安排了缩写,在末单元安排了写小发明。教学时,前者加强与所学课文的联系,后者侧重把小发明介绍清楚,都应落脚于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

摘自《山东教育》2001/10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