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变化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不管是课程改革的管理者还是实施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从理念到行为,从形式到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变了,教学方法变了,学习方式也变了。
(一) 教研方式的变化
另见《适应课程改革 改进教研方式》一文
(二)课堂教学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改革应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努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课堂变民主了
[案例1]下课铃声响了,可是还有最后一个生字没有讲完,于是和学生商量:“我们学完最后一个生字再下课,可以吗?”“可以--”可我忽然发现一个小男孩举着手,我示意让他发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出去玩!”我第一个反应:真不错!结果大家如愿以偿都上操场上去玩了。
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学生也不敢说,万一说了老师一定会批评。现在学生敢说了,而且我们的老师还同意了学生的正当要求。学生还敢对老师的讲课发表自己的意见呢。
[案例2]成语一般有四个音节,学生拼读出来后会很有成就感,所以现在学生很喜欢我在课堂上出示一些成语让他们拼读,并喜欢用成语说说话。比如“我们班的xx真是多才多艺”“你不要这样若无其事!”有时候有的学生会说“老师你废话少说吧。”呵呵,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相信我们的老师在哭笑不得之后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很好反思。老师的话是不是真的太多了呢?
[案例3]记得那天,我教学生字“爸、妈、我”。课堂中,请学生用学会的字说句话。学生有的说:“我爱妈妈”;有的说:“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这时,有一位学生说:“我有一个好爸爸。”突然在教室的另一角就响起了幼稚的歌声“我有一个好爸爸,好爸爸,高兴起来,啪啪啪……”我转移目光,注视着他,他还是自我在陶醉。当他的目光与我接触时,他马上停止了歌唱。在以前,他也许已经遭到了我的批评。可今天我表扬了他:“你不仅能听别人说,还会唱有关爸爸的歌曲,真能干。”话音刚落,其他学生拼命举手,有背相关儿歌的,也有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还有的是我都没有听到过的。我从中引导,说得好的,当小老师,大家也来试一试,这节课的气氛十分活跃。课堂中,“绿”意盎然。
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
为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老师的语言也变美了。现在老师对学生使用的语言多是鼓励性的,是热情洋溢的。“运用七次的批评,不如一次的表扬。”孩子在发育过程中有很强的表现欲。善于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建立自信,学习热情自然也就高涨了。 孩子只要有了学习的热情,民主、自由才不是空话。如:“你说的真棒,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多特殊的想法,有创意。”“他掌握了学习方法,有进步。”等。老师的每一句鼓励的话,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可能就此影响他的一生。每个人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待于挖掘的潜力。如果我们善待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一道赞许的目光,一次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颗送去的星星,是可以唤起他们的骄傲与自信的。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在实验中我们首先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自由、宽松、愉悦的校园环境也应该造就一群聪明可人的、欢快活泼的小朋友们,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曾有一位教师坦言:“低年级小朋友是最可爱的,到了高年级经过长期填鸭式的的教育和教师强压后,已经磨平了他们的棱角,不再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了。”只有让孩子民主、自由地成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活而不乱,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奇思妙想。
2、课堂变活跃了
[案例4]一位教师在上《四季》一课前欣赏窗外的秋景,天下着蒙蒙细雨,一片朦胧。草坪已经有些枯黄,几株不知名的树还挺立着。想到了《四季》一课何不以此导入呢。
上课时,她请全班学生面向窗外,欣赏美丽的秋色。平时学生不会懂得去欣赏,现在每个同学都用心去看,“真美啊!”孩子们发出感叹。“美在哪里?”老师趁机追问。
“秋天的树叶黄了,飘下来像蝴蝶。”
“秋天果儿成熟了。”
“秋天是一片白色的。”(下雨的缘故吧)
“你觉得秋天是什么样的?”
“秋天是黄色的。”
“秋天是美丽的。”
“秋天是冷的。”
多么诗意。从这样美的情境中,学生的语言也变得美了。
现在的课堂,老师不再迷信教参,而是能以学生为出发点,什么对学生是好的,怎样教对学生是有利的,就教什么。新课程的改革让课堂教学“活”了起来。
[案例5]一教师在上《我们的画》时,以举办画展的形式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小画家们向顾客介绍自己的作品,热情大方,顾客也做到文明礼貌。生生互动体现得很好,老师也融入其中。
这堂课把语文教学和画画,说话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活”字,体现了学科融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案例6]《登山》一课,教师设计的主题是登山,从易到难的三座山。在登山的过程中,师生完全进入了情境。他们迎着红旗出发,到最后把红旗插在了最高的顶峰,同学们热烈地欢呼起来。在前进地过程中,学生不仅有强烈地表现欲,而且还表现出了很强的团队精神,不让一个同学落在后面,仿佛一个班的全体师生都是一体的。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活了,学生也活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喜欢学习语文。
古往今来,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听到哪里,不可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最好的学生充其量是知识的储藏室。课改以来,我们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一个“活”的课堂,来更好地培养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变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3、课堂变丰富了
[案例7]比如,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注重了对学生写的训练。上完儿歌后,能让学生写一写《爷爷和小树 》。
春天/ 爷爷给小树施肥、浇水/ 小树吸饱了水后/ 慢慢地长高了/长成了大树/他为了报答爷爷/正给爷爷遮太阳呢。
这是班上的古诗小老师在上完《爷爷和小树》一课后的中午交给我的。我把它打印出来后,贴在教室的“诗园”里,属名:小诗人某某。这一天,他非常兴奋,因为他早就希望在“诗园”里发表他的“作品”,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以往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以完成书本上的内容为唯一任务,其实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在教师尽可能地丰富课堂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语文书上的儿歌很多,插图也都很美,很有诗意。在课堂上,老师常常让学生编编儿歌,或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孩子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课堂教学的内容变丰富了。
[案例8]随着拼音越学越多,现在每学完一课,我都出示一些学生自己能够拼读的成语让他们拼读,并简单地讲讲成语的意思,学生很感兴趣,在平时也能用一用。不少老师也在这样做,一是能巩固拼音,二是为以后写作文打下一些基础,三是增加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让一年级的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变丰富了,适度的课堂延伸,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师教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多了。大语文,大课堂在我们的课改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学习方式的变化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这里所说的学习已不是传统意义是的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学生学习是为了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是为了尊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是为了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近一个学期以来,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学生的那种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开始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1、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
[案例9]在学习《操场上》一课时,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自己的方法来学,有的读一读,有的演一演,有的模仿书上的儿歌,自己来编,有的还能把儿歌编成一首歌唱一唱。整个课堂显得轻松、愉快。
新课程的教材通过多种形式体现了学生主动学、自主学的意图,注重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了“我会读、我会认、我会写、我会画、我会说、我会连”等练习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2、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案例10]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于是在开始学拼音时,就试着让学生进行合作。不试不知道,一试有了新的收获。原来一年级的小学生可塑性是很强的!当然刚开始,学生进行同桌合作完成练习还是不知所措的。我就请了一位比较好的学生和我一起合作,学生看了我们的合作都迫不及待地想试试,他们“你指我读”“你帮我评”合作地有模有样,老师再进行适当的指导,经过几次练习,现在我们做练习已经比较省力了。昨天上复习一,我们第一次进行了四人小组合作,效果也不错,小组长当得有模有样。当然一年级的学生指导是长期的,不能一劳永逸的!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成功。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开始阶段,我们的老师也有很多的困惑,很多老师认为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课堂常规还没形成就让他们合作学习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呢?后来通过研究讨论,我们统一了认识,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
现在我们的老师都习惯了让学生合作学习,并且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方法。如“你听我读、你听我说、你听我背、你说我写、你读我跟、你问我答”等。虽然我们在实验中也感觉到一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但是我们老师都明白,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合作学习的效率是一定会逐渐提高的。
3、尝试探究学习的途径
[案例11]今天,上《爷爷和小树》,学生很感兴趣地拼读课文,在想爷爷是怎样对待小树的。
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拿着书跑到我面前指着“和”一字一句地说:“老师,书上搞错了!这个字念‘hé’,怎么写成了‘huo’?肯定是不小心搞错了!”呵,看他一副很认真的样子,我可不忍心把他一棍子打倒。我笑着说:“你觉得可能搞错吗?编书、印书的可都是很棒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啊!你再去想一想吧?”
接下去,一只只小手林立,都说发现书上搞错了。
“书上真搞错了吗?”我依然反问。
安静了几秒钟。
“我觉得没搞错。昨天‘行(xíng)’都有可能读‘háng’,这里和‘hé’就有可能读‘huo’呀。”
呵,小家伙,你终于想起来了!昨天,学“屋后树成行”一句时,已经点到了两个音,但没再深入分析。
“对了,我们上的‘音乐’课,和‘快乐’也是同一个字,也是不一样的读音。”
“还有‘一’”
“还有‘不’”
“还有‘漂亮’里的‘亮’和一个的‘亮’也不一样。”
“那还有‘洗衣服’里的‘服’和一个的‘服’也不一样呢!”
……
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我们在教学中引导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小学生来说要求好像比较高,所以我们设计一些简单的让学生“我来试一试、我来说一说、我来做一做、我来玩一玩、我来比一比。”这样学生有兴趣去做,有能力去完成。而且我们不要求人人去做,也不要求都完成。我们只是想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欲望。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究学习,学生还是很喜欢的。
二、我们的困惑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用解读的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有那么多解读的书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无非有二,要么是课程标准太难,太深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师是读不懂的;要么是对一线教师的不相信,课程标准制定者害怕一线教师读不懂;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课程改革需要实实在在的课,而不是热热闹闹表演的课。
在课程改革实施后我们发现,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可桌变来变去,唯独读书不多;有的课学生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又唱又画,气氛十分活跃,就是不学语文知识;有的课,师生深究课文内容,拓展课外知识,拔高思想要求,就是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的课,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可是什么时候应该合作,什么内容需要合作,老师根本不去考虑,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时髦的形式。我听了很多一线实验教师的课,我发现现在的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少了。许多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生字安排的困惑。
教材中100个要求会写的字,与课文基本上没有联系,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很难处理。我觉得如果这样编排还不如干脆把这100个生字放到写字课完成。
一年级要求认识400个字,在实践中学生也很困难。虽然说学生识字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他们是只有7岁的孩子,不要忘记他们还有其他功课要学。现在有些地方的经验说生字要反复出现,老师要把生字编成儿歌,故事让学生识记。这些方法无疑是很好的,可是我们的实验教师任务都很重,有些老师一周有20多节课,还要记实验记录,成长手册,叫他们怎么有时间再去编儿歌、故事?
2、对拼音教学的困惑。
[案例12]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五首儿歌,其中《轻轻地》和《猜一猜》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这两首儿歌短小,有童趣,而且很压韵,拼一拼、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他们乐在其中。但是后面的三首儿歌相对较难,尤其是《欢迎台湾小朋友》,儿歌长,学生学过的音节很少,有些字又很难,如:飘、扬、紧、握等。我让他们找好朋友帮忙,结果会了这个忘了那个,基础好的学生是很有成就感的,可中下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降低。他们没有感到趣味、成就感,只感到了困难、压力。只有在后面的表演中(不会读的同学上来演),他们才感到轻松一些。
“在学习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儿歌,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的,在拼音教学中,穿插一些儿歌,是新教材亮点之一,确实弥补了以往学习汉语拼音枯燥、乏味的不足。但是否也存在一些弊端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编排,延长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时间,削弱了拼音教学的重点,很多实验教师都把大量的时间化在教学生看图,教学生说话,教学生背儿歌上。导致拼音教学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
3、对教学重点的困惑。
现在的教材自由度很大,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和要求都很少,这一方面是扩展了教师的能动性,但是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增加了难度。我们的老师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我们的课程改革面向的不仅仅是部分城区的学校,还有很多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我们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都是教学的骨干,还有许多普通的一线教师。教材应该照顾到整体,更多地为农村学校,为普通教师考虑。